
(1).謂以德義相親。《國語·晉語四》:“異德合姓,同德合義。” 韋昭 注:“合義,以德義相親。”
(2).歸向正義。《荀子·強國》:“君臣上下,貴賤長少,至于庶人,莫不為義,則天下孰不欲合義矣。” 楊倞 注:“天下皆來歸義也。”
(3).合于正義。《書·臯陶谟》“彊而義” 孔 傳:“無所屈撓,動必合義。”
(4).符合經義。《後漢書·陳寵傳》:“又律有三家,其説各異。宜令三公、廷尉平定律令,應經合義者,可使大辟二百,而耐罪、贖罪二千八百,并為三千。”
“合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通過道德和道義建立親密關系。出自《國語·晉語四》:“異德合姓,同德合義。”韋昭注:“合義,以德義相親。”
表示趨向或回歸到正義的立場。如《荀子·強國》中提到:“君臣上下……莫不為義,則天下孰不欲合義矣。”楊倞注:“天下皆來歸義也。”
強調行為或思想符合正義标準。《尚書·臯陶谟》孔傳中提到“動必合義”,即行動須合乎道義。
指與經典文獻的義理一緻,多用于學術或禮法解釋。例如《後漢書·陳寵傳》中提及法律解釋需“符合經義”。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引用和權威詞典釋義,具體語境需結合文獻背景分析。
合義是指符合道理、正當的事情或行為。在人際交往中,合義是指合乎公正、合乎情理的行為。合義也可以指符合一定的标準、法律等。
合義的拆分部首為口和⺮,其筆畫數為12畫。
合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屬于原始漢字。
在繁體中,合義的寫法為「合」。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合義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一種寫法為「闔」,另一種寫法為「闔」。
他的行為合義,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誠合、合情、合規、正合、正義
公正、正當、合法、合宜
不義、不合理、不公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