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熟狀的意思、熟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熟狀的解釋

唐 宋 文書制度,有關軍國大事,由三省議定,面奏,獲旨。關于任免平常事項,以書面奏請,稱為熟狀。獲可即下中書撰命,門下審讀,然後由尚書奏行。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下:“ 唐 宰相奉朝請,即退 延英 ,止論政事大體,其進拟差除,但入熟狀畫可。”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故事一》:“本朝要事對禀,常事拟進入,畫可然後施行,謂之熟狀。”參閱 宋 陳亮 《進中興五論劄子·論執要之道》、 宋 周必大 《玉堂雜記》卷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熟狀”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代行政制度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熟狀”是唐宋時期的一種文書制度,主要用于處理常規政務事項,如官員任免等非緊急事務。與需面奏皇帝的軍國大事不同,熟狀通過書面流程審批執行。

運作流程

  1. 起草與提交:由相關部門拟定處理方案,以書面形式(白紙書寫)提交。
  2. 審批環節:
    • 宰相籤字(押字),其他執政官員署名;
    • 經皇帝畫“可”批準。
  3. 執行階段:
    • 中書省起草正式命令;
    • 門下省審核;
    • 尚書省最終執行。

補充說明

建議參考《夢溪筆談》《春明退朝錄》等宋代文獻獲取更詳細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熟狀

熟狀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多重含義。它在不同語境中可以指熟悉的狀況、東西經過烹調後的狀态、成熟的外觀或感覺等。

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左邊是火(火字旁)部,右邊是牛(牜字旁)部。從筆畫的角度來看,熟字共有10畫。

熟狀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最早出現在漢代後期書法中,由于在古代文化中火代表着成熟、烹饪,而牛則代表着肉食,所以熟狀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經過烹調後的食物狀态。

在繁體字中,熟狀的寫法為「熟狀」,保留了原始的漢字形式。繁體字在古代稱為正體字,是漢字在曆史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字體形式。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文獻中,熟狀有時也可以寫作「熟貌」,這是因為古代對字形的認識不同于現代規範的寫法,所以出現了不同的變體。

以下是一些例句,以幫助理解熟狀這個詞的用法:

1. 我對這個地方非常熟狀,因為我經常來這裡。

2. 這道菜的熟狀完美,味道鮮美、色香味俱佳。

3. 他臉上洋溢着熟狀的笑容,仿佛已經看透了人生的一切。

熟狀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彙。例如:

1. 熟練:形容熟悉、精通某種技能或事物。

2. 熟人:指彼此互相熟悉或有親近關系的人。

3. 熟慮:表示經過深思熟慮、考慮周全。

熟狀的近義詞有熟悉、了解等,反義詞有生疏、陌生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