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熟狀的意思、熟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熟狀的解釋

唐 宋 文書制度,有關軍國大事,由三省議定,面奏,獲旨。關于任免平常事項,以書面奏請,稱為熟狀。獲可即下中書撰命,門下審讀,然後由尚書奏行。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下:“ 唐 宰相奉朝請,即退 延英 ,止論政事大體,其進拟差除,但入熟狀畫可。”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故事一》:“本朝要事對禀,常事拟進入,畫可然後施行,謂之熟狀。”參閱 宋 陳亮 《進中興五論劄子·論執要之道》、 宋 周必大 《玉堂雜記》卷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熟狀"是漢語中具有曆史性的公文術語,其核心含義指經過審議并具備完整格式的官方文書。該詞主要應用于宋代行政體系,需結合古代官制語境理解。根據《漢語大詞典》及《宋代官制辭典》記載,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程式特征 "熟狀"特指經宰執機構集體商議後呈遞皇帝的審批文書,區别于未經審議的"生狀"。《宋會要輯稿·職官》記載此類文書需宰相副署并加蓋中書門下印,體現層級審批的規範性。

二、文書結構 完整"熟狀"包含三個要件:1.事由陳述;2.處理建議;3.待批注的"畫敕"位置。南宋徐度《卻掃編》詳述其"先具事實,後貼拟進止"的格式要求,反映出宋代公文制度的嚴謹性。

三、行政效力 經皇帝畫敕的熟狀具有法律效力,《續資治通鑒長編》載其"付外施行"的行政流程,此類文書多涉及官員任免、財政支出等重要政務,屬于國家高級行政決策載體。

該術語在明清時期逐漸被"題本""奏折"等新公文形式取代,現代漢語中僅存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熟狀”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代行政制度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熟狀”是唐宋時期的一種文書制度,主要用于處理常規政務事項,如官員任免等非緊急事務。與需面奏皇帝的軍國大事不同,熟狀通過書面流程審批執行。

運作流程

  1. 起草與提交:由相關部門拟定處理方案,以書面形式(白紙書寫)提交。
  2. 審批環節:
    • 宰相籤字(押字),其他執政官員署名;
    • 經皇帝畫“可”批準。
  3. 執行階段:
    • 中書省起草正式命令;
    • 門下省審核;
    • 尚書省最終執行。

補充說明

建議參考《夢溪筆談》《春明退朝錄》等宋代文獻獲取更詳細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包剿薄借陂湖辯正補考菜畦祠具竄逐大錢頂風腐見負立幹裂高飄隔二偏三慣老慣曆詭文孩赤海洋荷花畫屏春溷亵狐嵌餞花揭批績閥金牓記説揫結來蹤去路兩姨鍊子鸬鷀咳祿命滿員沒氣名榜内竪弄丸怄氣平蔚旗纛青衣碁人阙門阙遺人公裡鋭锒沙汀神速事無不可對人言說智送達陶春逃返滔滔滾滾秃子巫蠱之禍閑雕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