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山崩川竭 ”。
“山崩水竭”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指山岳崩塌、河川枯竭的现象,古代常被视为重大灾变或重大事件的征兆。该词带有比喻性,强调自然异象与人事变动的关联。
二、出处与典故
源自东汉荀悦《汉纪·成帝纪》的记载:“蜀郡本汉所兴,今所起之地山崩水竭,殆必亡矣。”。此处以自然异象暗示汉朝国运的危机,反映了古人“天人感应”的观念。
三、用法与结构
四、近义词
“山崩川竭”,两者意义完全相同,可互换使用。
五、补充说明
古人认为自然灾异与政权兴衰紧密相关,因此该成语常出现在史书或政论中,用于借自然现象喻指社会动荡或国家危难。现代也可引申为对生态环境恶化的警示。
《山崩水竭》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山崩塌陷,水枯干尽,形容灾难性的巨变或顿失的情况。
《山崩水竭》的拆分部首是山、水、方、丷,总计9个笔画。
《山崩水竭》一词最早出自《史记·平准书》,用来形容旧社会封建统治在面临危机时的景象。《山崩水竭》的繁体字为「山崩水竭」。
在古时候,汉字《山崩水竭》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比如在殷商时期,可能会写成「山海水竭」。
1. 这次山火导致了整个森林的山崩水竭,给野生动植物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2. 经济危机使得整个国家陷入了山崩水竭的困境,生活艰难。
山洪暴发、水源涸竭、崩塌、干涸、困境、灾难
山崩地裂、水竭牛马
山高水长、山明水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