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olour]∶色彩所呈現出來的質地面貌
我們可以從這塊玉的色相上斷定它是塊好料
(2) 如日光通過三棱鏡分解出的紅、橙、黃、綠、青、紫六種色相
(3) [appearance]∶佛教指事物的形狀外貌
無邊色相,圓滿光明
(4) 後來也指女子的姿色容貌
利用色相從事犯罪活動
(1).亦作“ 色象 ”。佛教語。指萬物的形貌。《涅槃經·德王品四》:“﹝菩薩﹞示現一色,一切衆生各各皆見種種色相。” 唐 白居易 《感芍藥花寄正一丈人》詩:“開時不解比色相,落後始知如幻身。”《初刻拍案驚奇》卷六:“那娘子一手好針綫綉作,曾綉一幅 觀音大士 ,精奇莊嚴,色相儼然如生的。” 清 王錫 《法相寺》詩:“性真既已離,色相復何有!” 清 吳承恩 《<留翁遺稿>序》:“廟堂之冠冕,煙霞之色象,蓋兩得之,誠有德之言,治世之音也。”
(2).特指人的相貌、體态。 金 密璹 《對鏡》詩:“鏡中色相類吾深,吾面終難鏡裡尋。” 朱自清 《“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而歌者隱身幕内,不露一絲色相,尤動人無窮之思!”
(3).色彩所呈現出來的質的面貌。如日光通過三棱鏡分解出來的紅、橙、黃、綠、靑、紫六種色相。這種色相是産生色與色之間關系的主要因素。
“色相”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含義,以下是主要解釋方向:
一、色彩學概念 色相(Hue)是色彩三屬性之一,指顔色的基本相貌特征,用于區分紅、黃、藍等不同顔色種類。它與明度(亮度)、飽和度(純度)共同構成色彩體系:
二、佛教術語 在佛教哲學中,“色相”指物質世界的表象:
三、現代延伸用法
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例如在讨論繪畫時主要指顔色屬性,在哲學讨論中則側重現象與本質的關系。
色相是指顔色的品種、種類,用于描述顔色在色彩空間中的位置和特性。
色相的部首是色(sè),拆分為兩個筆畫。
色相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爾雅》一書中。後來,它逐漸被用于對顔色進行分類和描述,成為色彩學的重要術語。
色相的繁體寫法為色相。
在古代,色相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然而,無法确切得知古時候漢字的寫法。
1. 這個繪畫作品的色相非常飽滿,給人以鮮明的視覺沖擊。
2. 在這幅畫中,藝術家運用了不同的色相來表達不同的情感。
1. 飽和度:用于衡量顔色的純度和鮮豔程度。
2. 光譜:通過分光鏡将光分解成各個色相的連續帶狀分布。
3. 色彩:指由不同波長的光線所形成的視覺感受。
1. 色彩:與色相的意思相近,都指顔色的品種和種類。
2. 顔色:與色相的含義相似,用于描述物體外表的色彩。
1. 無色:指沒有明顯顔色的狀态。
2. 黑白:指僅有黑色和白色的狀态,不包括其他顔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