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澁體”。指艱澀難讀、自成一格的文章體式。 宋 計有功 《唐詩紀事·徐彥伯》:“ 彥伯 為文,多變易求新,以‘鳳閣’為‘鷃閣’、‘龍門’為‘虬戶’……進士效之,謂之 徐 澁體。” 王棻 《答王子裳書》:“ 昌黎 之學深於文而未深於詩,故詩極變化而文成澀體。”
“澀體”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文學評論領域,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指文章或表達方式艱澀難讀、自成一格的文體。其特點是用詞生僻、句式複雜,導緻理解困難。例如唐代徐彥伯曾将常見詞彙替換為生僻字(如“鳳閣”改“鷃閣”),形成獨特的“徐澀體”。
曆史背景與例子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唐詩紀事》,記載徐彥伯的創作風格被當時進士效仿,稱為“徐澁體”。清代學者王棻也提到韓愈(昌黎)的文章因過于追求變化而形成澀體。
使用場景與評價
多用于批評文學、演講等表達方式晦澀難懂的情況,有時帶有諷刺意味。例如現代可形容某些學術論文或抽象藝術評論因過度追求獨特性而喪失可讀性。
相關辨析
與“通俗文體”相對,強調形式與内容的非常規化,但過度使用可能導緻交流障礙。需注意區分“澀體”與單純用詞錯誤或邏輯混亂的區别。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曆史文獻,可參考《唐詩紀事》或文學批評類著作。
澀體是一個常用于網絡語言和現代口語中的詞語,形容事物或情感帶有一種幹澀、不流暢的感覺。通常用來形容文筆、文字、言語、音樂等方面。當我們說某種文風澀體時,表示其表達不夠流暢,難以理解或讀起來感覺不舒暢。
澀體的拆分部首是氵(三點水)和身,其中氵部表示水。澀體的總筆畫數為9畫,其中氵部2畫,身部7畫。
澀體一詞最早起源于網絡用語,後來逐漸被人們廣泛接受和應用。澀體并沒有對應的繁體字,因為其起源于現代文化,繁體字體系主要存在于傳統文化和古代漢字中。
澀體這個詞是現代漢字中的新詞,它沒有古代漢字寫法。
1. 這篇文章的寫作風格太澀體了,不容易理解。
2. 他的演講雖然内容豐富,但是澀體的表達讓人有些不易接受。
組詞:澀體字、澀體句、澀體詩
近義詞:晦澀、拗口、生澀
反義詞:流暢、通順、明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