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種寄生狗體、吸食狗血的虱子,狀如胡麻子。 宋 蘇轼 《服胡麻賦》:“狀如狗蝨,其莖方兮。”
2.胡麻的别名。《廣雅·釋草》:“狗蝨……胡麻也。” 唐 韓愈 孟郊 《城南聯句》:“靈麻撮狗蝨,村稚啼禽猩。” 宋 黃庭堅 《今歲官茶極妙》詩:“雞蘇狗蝨難同味,懷取君恩歸去來。”
“狗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釋:
1. 生物學定義
指一種寄生在狗身上的虱子(學名:Trichodectes canis),屬昆蟲綱有吻類。其外形類似芝麻或胡麻子,以吸食狗血為生,可能傳播疾病。防治方法包括定期清潔寵物環境、使用吸塵器清理寄生區域,并配合殺蟲劑處理。
2. 植物别名
“狗蝨”也是胡麻(即芝麻)的俗稱。這一命名可能源于芝麻種子與虱子形态相似,屬于民間比喻用法。
補充說明
在少數語境中,“狗蝨”被引申為成語,比喻無能或無用之人(如提及),但此用法較罕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參考資料
狗蝨是一個常用的詞彙,它指的是寄生在狗身上的一種昆蟲。在狗的皮毛中,常見的有蚤、虱和蜱,其中狗蝨是狗軀幹上的常見寄生蟲之一。
狗蝨的“狗”字部首是犬,它表示與狗有關。而“蝨”的部首則是蟲,表示與蟲類有關。根據拆分後的部首和筆畫,可以清晰地識别和理解這個詞的含義。
“狗蝨”一詞的來源出自古代文獻,最早可以追溯到《呂氏春秋·悼桓公》中的記載。由于曆史的演變,繁體的寫法是「狗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狗蝨」一詞使用了不同的字體和結構形式。這些寫法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的古代文獻中,例如《漢書》、《史記》等。古時候的寫法表現了漢字演變的曆史過程和文化變遷。
1. 狗蝨雖小,但數量繁多,給狗帶來很多不適。
2. 這隻狗身上的狗蝨被及時清除後,它的皮膚狀況有了明顯的改善。
狗蝨相關的組詞有:貓蝨(貓身上的寄生蟲)、跳蚤(寄生在各種動物身上的小昆蟲)。
近義詞:犬虱、犬蚤。
反義詞:身上沒有寄生蟲的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