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溘然的意思、溘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溘然的解釋

(1).忽然。 南朝 陳 徐陵 《與智顗書》:“弟子二三年來,溘然老至,眼耳聾闇,心氣昏塞。” 宋 蘇洵 《祭侄位文》:“今餘來東,汝遂溘然至死而不救,此豈非天邪!” 葉聖陶 《窮愁》:“ 松 母過於哀痛,年衰弗能勝,其翌日溘然長往。”

(2).謂忽然去世。 南朝 梁簡文帝 《與劉孝儀令》:“所賴故人,時相媲偶,而此子溘然,實可嗟痛。” 唐 白居易 《思舊》詩:“ 微之 鍊秋石,未老身溘然。” 清 周亮工 《追報亡友黃漢臣書》:“ 子廸 隔歲書來,遂聞先生溘然之耗,能不悲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溘然”是一個書面用語,主要用于描述事件發生的突然性,尤其常見于表達“突然去世”的語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正确讀音
    根據,“溘”的正确讀音為kē(一聲),而非常見的誤讀“kè(四聲)”。“溘然長逝”應讀作kē rán cháng shì,強調離世的突然性。

  2. 基本含義

    • 突然、忽然:多指時間或狀态的急速轉變(如衰老、死亡)。例如南朝徐陵提到“溘然老至”,形容突然衰老。
    • 特指去世:常見于哀悼場景,如“溘然長逝”表示毫無預兆地離世。
  3. 文學與曆史用例

    • 宋代蘇洵在《祭侄位文》中寫道“汝遂溘然至死而不救”,表達對親人猝然離世的悲痛。
    • 葉聖陶在《窮愁》中用“溘然長往”描述人物因過度哀傷突然去世的情景。
  4. 使用注意
    該詞多用于書面表達,口語中較少出現。需注意讀音準确性,避免混淆。

網絡擴展解釋二

溘然

溘然,拆分部首為水和盍,總筆畫為14畫。作為一個動詞,溘然指的是突然離去,不留下任何痕迹。

來源和繁體

溘然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七月》一章中,意思是忽然、突然。在《漢字源流字典》中的翻譯是:不及意的河亶甫創造的新字。

在繁體字中,溘然的寫法為「懬然」。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溘然會寫作「溘然」、「懬然」等,每個寫法都有其獨特的形式,但都保留了意思上的一緻性。

例句

他溘然離去,讓所有人感到震驚。

這段感情的結束來的如此溘然,讓我毫無準備。

組詞

溘然離去、溘然而逝、溘然無聲

近義詞

突然、瞬間、一刹那

反義詞

漸漸、緩慢、悠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