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澁体”。指艰涩难读、自成一格的文章体式。 宋 计有功 《唐诗纪事·徐彦伯》:“ 彦伯 为文,多变易求新,以‘凤阁’为‘鷃阁’、‘龙门’为‘虬户’……进士效之,谓之 徐 澁体。” 王棻 《答王子裳书》:“ 昌黎 之学深於文而未深於诗,故诗极变化而文成涩体。”
“涩体”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文学评论领域,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指文章或表达方式艰涩难读、自成一格的文体。其特点是用词生僻、句式复杂,导致理解困难。例如唐代徐彦伯曾将常见词汇替换为生僻字(如“凤阁”改“鷃阁”),形成独特的“徐涩体”。
历史背景与例子
该词最早见于宋代《唐诗纪事》,记载徐彦伯的创作风格被当时进士效仿,称为“徐澁体”。清代学者王棻也提到韩愈(昌黎)的文章因过于追求变化而形成涩体。
使用场景与评价
多用于批评文学、演讲等表达方式晦涩难懂的情况,有时带有讽刺意味。例如现代可形容某些学术论文或抽象艺术评论因过度追求独特性而丧失可读性。
相关辨析
与“通俗文体”相对,强调形式与内容的非常规化,但过度使用可能导致交流障碍。需注意区分“涩体”与单纯用词错误或逻辑混乱的区别。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历史文献,可参考《唐诗纪事》或文学批评类著作。
涩体是一个常用于网络语言和现代口语中的词语,形容事物或情感带有一种干涩、不流畅的感觉。通常用来形容文笔、文字、言语、音乐等方面。当我们说某种文风涩体时,表示其表达不够流畅,难以理解或读起来感觉不舒畅。
涩体的拆分部首是氵(三点水)和身,其中氵部表示水。涩体的总笔画数为9画,其中氵部2画,身部7画。
涩体一词最早起源于网络用语,后来逐渐被人们广泛接受和应用。涩体并没有对应的繁体字,因为其起源于现代文化,繁体字体系主要存在于传统文化和古代汉字中。
涩体这个词是现代汉字中的新词,它没有古代汉字写法。
1. 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太涩体了,不容易理解。
2. 他的演讲虽然内容丰富,但是涩体的表达让人有些不易接受。
组词:涩体字、涩体句、涩体诗
近义词:晦涩、拗口、生涩
反义词:流畅、通顺、明快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