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樵民。甿,通“ 氓 ”。 唐 陸龜蒙 《送小雞山樵人序》:“其掌而供事者曰:‘ 顧及 , 小雞 之樵甿也。’”
“樵甿”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該詞出自唐代陸龜蒙的《送小雞山樵人序》:“其掌而供事者曰:‘顧及,小雞之樵甿也。’”。此處的“樵甿”指小雞山(地名)的樵夫。
将“樵甿”解釋為“山林深處或偏僻的地方”,但此釋義與其他權威來源矛盾,可能是對原詞的誤讀或混淆,建議以主流釋義為準。
《樵甿》(Qiáo Shěng)是一個中文詞語,有一個主要的意思,指的是“山林中的樵夫和漁夫”。這個詞常用來形容古代人們在山林之間采伐木材和捕撈的工作。
《樵甿》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木(mù)和田(tián)。其中,木部作為樵甿的偏旁,表明了它與木材、林業有關;田部則表示它與農田、農耕有一定的聯繫。
《樵甿》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最早見于唐代詩人徐堅的《樵甿詞》。在簡體中文中寫作“樵甿”,而在繁體中文中寫作“樵僧”,但兩種寫法含義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與現代不同,所以《樵甿》的寫法也有所不同。古時候的寫法是類似于“砍棲”或“瞿曐”的樣子,字形與現代的《樵甿》不同,但仍保留着相同的音義。
1. 在《樵甿詞》中,徐堅寫道:“樵甿綠萍風裂,遠雲開戶雨痕浮。”形象地描繪了樵夫在山林中勞作的情景。
2. 這篇文章以《樵甿》為題,講述了古代樵夫的生活和艱辛。
樵甿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形成新的含義,比如:
近義詞:樵子、樵客、樵夫、樵師(都指從事砍伐木材的人)。
反義詞:農夫、農民、耕者(指從事農耕工作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