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輱軻 ”。亦作“輡軻”。1.困頓,不得志。《楚辭·東方朔<七谏·怨世>》“年既已過太半兮,然埳軻而留滞” 漢 王逸 注:“輡軻,不遇也。言己年已過五十,而輡軻沉滞,卒無所逢遇也。埳,一作轗,一作輡。” 洪興祖 補注:“轗,音坎。埳坷,不平也。輡軻,車行不平。一曰不得志。”《古詩十九首·今日良宴會》:“無為守窮賤,轗軻長苦辛。” 唐 杜甫 《詠懷》之一:“嗟餘竟轗軻,将老逢艱危。”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然精神界之偉人,非遂即人羣之驕子,輱軻流落,終以夭亡。”
(2).坎坷,路不平。《北史·文苑傳序》:“道轗軻而未遇,志鬱抑而不申。” 宋 曾鞏 《幽谷晚飲》詩:“當今甲兵後,天地合轗軻。” 清 劉漢藜 《捉人行》:“籲嗟小民亦何辜,水陸一時遭轗軻。”
“轗轲”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ǎn kē(),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困頓不得志
指人生際遇不順、志向難以實現的狀态,常見于古文對仕途或境遇的描寫。例如《楚辭·東方朔》中“年既已過太半兮,然埳轲而留滞”,漢王逸注:“輡轲,不遇也”,形容人生困頓。
道路坎坷不平
本義指道路崎岖難行,後引申為人生經曆的曲折艱辛。如《北史·文苑傳序》中“道轗轲而未遇”,即用此意。
可通過權威古籍或詞典(如《漢語大詞典》)查閱更詳細用例。如需完整釋義和詩詞例句,可參考漢典網等來源。
《轗轲》(kǎn kě)一詞出自古代中國的《左傳》一書,意為因争鬥或紛争而分崩離析,形容人們之間的矛盾激化至不可調和的地步。
《轗轲》這個詞包含兩個部首,分别是「車」和「辛」。筆畫數量分别為8畫和12畫。
《轗轲》是中國古代的一本史書《左傳》中的一個詞語。《左傳》是先秦時期國語集之一,記載了春秋時期魯國的曆史,是中國古代文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
《轗轲》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攞轲」。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轗轲」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古時候的「轗轲」中的「轗」字由兩個「車」字旁和「堇」字組成,表示車輪脫離車軸。而「轲」字則由「車」字旁和「可」字組成,表示車子壞了。整個詞語給人以車輛破裂散亂的印象。
1. 争鬥已使他們之間的友情走到了轗轲的地步。
2. 長期的糾紛導緻兩個鄰居的關系轗轲分離。
1. 輪軋:指車輪滾過時發出的聲音。
2. 崩軋:形容山體崩塌或建築物坍塌時發出的巨大聲響。
3. 麇轲: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巨大的神奇動物,形狀像麋鹿,四蹄上下運動如車輪。
1. 割席斷交:表示徹底斷絕關系。
2. 恩怨分明:指對争議或矛盾的事物或人能夠明确區分。
1. 和諧共處:指各方面和睦相處,不存在分歧或紛争。
2. 團結和睦:形容人們團結在一起,和諧相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