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慌亂。 唐 薛用弱 《集異記·裴城客》:“忽見猛虎負一物至,衆皆惶撓,則共闞喝之,仍大擊闆屋并物。”
(2).懼怕不能堅持。 唐 蕭倣 《與浙江鄭商綽大夫雪門生薛扶狀》:“某裁斷自己,實無愧懷,敦朝廷厚風,去士林時态,此志惶撓,豈憚悔尤!”
“惶撓”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由“惶”(焦慮)和“撓”(煩惱)組成,表示内心慌亂、焦慮不安的狀态。根據權威詞典,其核心含義包含兩方面:
多用于描述人面臨困境時的心理狀态,例如:
現代使用中,“惶撓”更多保留書面語色彩,日常口語中常用“慌亂”“焦慮”等替代詞。其古義中的“懼怕不能堅持”在現代語境中已較少使用。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出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訪問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惶撓(huáng náo),意為煩惱不安的樣子,形容内心不安,精神紛亂。
拆分部首和筆畫:惶(心字旁、丢一筆)、撓(扌字旁、十二筆)。
來源:《爾雅·釋诂》有對惶撓的解釋,表達了人們内心不安的狀态。
繁體:惶撓。
古時候漢字寫法:無具體記載,但古代人們對于内心不安的情感狀态有意識地使用了這兩個字。
例句:他最近的工作壓力讓他感到惶撓不安。
組詞:惶恐、煩惶、惶然、憂惶。
近義詞:煩躁、煩悶、焦慮。
反義詞:安定、平靜、甯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