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鰌魚”。即泥鳅。 宋 吳坰 《五總志》:“ 長安 有龍戶,見水即知有龍,或引出,但如鰍魚。”《水浒傳》第九回:“大擂棒是鰌魚穴6*内噴來,夾槍棒是巨蟒窠中竄出。” 雁翼 《黃河帆影》詩:“尋找着野水鴨生下來的蛋兒,或在泥水裡捉幾條溜滑的鳅魚。”參見“ 泥鰌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鳅魚漢語 快速查詢。
鳅魚是鳅科泥鳅屬魚類的通稱,通常指泥鳅,是一種廣泛分布于亞洲淡水水域的小型底栖魚類。以下是關于“鳅魚”的詳細解釋:
鳅魚即泥鳅,學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屬鯉形目鳅科。其體形細長圓筒狀,後部側扁,頭小口下位,體表覆蓋細小鱗片且黏液豐富,故體表滑膩不易抓握。因營養價值高,素有“水中之參”之稱。
“鳅魚”一詞在古籍中已有記載,如宋代《五總志》稱其為“鰌魚”,《水浒傳》中也有提及。民間别稱包括魚鳅、泥鳅魚、胡溜等。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權威科普資料及文獻記載,如需進一步了解養殖或生物學特性,可參考來源、3、12的詳細信息。
《鳅魚》是指一種魚類,主要分布在淡水湖泊、河流中。它屬于鳗魚科,身體呈長而細的形狀,皮膚常呈深棕色或黑色,有着細長的尾巴和鳍,能夠在水中迅速遊動。
《鳅魚》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魚(魚類的意思)和鳅(該字獨有的部首)。
根據《康熙字典》的漢字規範,鳅字的總筆畫數為16畫。
鳅魚這個詞的本意是指一種居住在清澈湖泊和河流中的水生動物。在古代漢語中,鳅魚的稱呼主要出現在地方志和方言中。其中,最早記載鳅魚的著作是南朝梁代的《吳郡志》。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彙逐漸被全國範圍内所接受和使用。
《鳅魚》的繁體字是「鰍魚」。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中,鳅魚這個詞有一些不同的寫法。比如,鳅可以寫作「鰌」,魚可以寫作「魚」。這些寫法和現代漢字有着一定的差别。
1. 小池塘裡的鳅魚在水中優雅地遊動。
2. 漁民利用漁網捕捉到很多可口的鳅魚。
1. 鳅魚湯
2. 鳅魚幹
3. 鳅魚飼料
鲫魚、草魚、鯉魚
河豚、鲨魚、扁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