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ink thrice before you act] 反複考慮,然後再去做。言行事慎重
反複思考,然後行動。語出《論語·公冶長》。 宋 辛棄疾 《哨遍》詞:“嗟魚欲事遠遊時,請三思而行可矣。” 元 關漢卿 《救風塵》第一折:“你也合三思而行,再思可矣。” 許傑 《鄰居》三:“﹝ 小文嫂 ﹞心裡又有些懊悔自己做事太鹵莽,不能三思而行。”參見“ 三思 ”。
“三思而行”是一個漢語成語,字面意思是“反複思考後再行動”,強調做事前應謹慎考慮,避免魯莽。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在采取行動前要多次思考、權衡利弊,确保決策的合理性。這裡的“三”并非确指三次,而是虛數,表示多次、反複的思考過程。
出處與典故
源自《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孔子認為,季文子(魯國大夫)做事前思考多次,但實際思考兩次即可,暗示過度猶豫可能錯失良機。
現代應用場景
辯證理解
成語雖倡導謹慎,但需注意平衡。孔子“再,斯可矣”的觀點提示:在充分思考的基礎上需果斷行動,防止陷入“思而不行”的困境。
總結來說,“三思而行”是理性決策的智慧,既反對草率冒進,也警惕優柔寡斷,倡導“思行合一”的處世哲學。
三思而行,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思是在行動前要經過深思熟慮。下面将介紹該成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三思而行”這個成語,由三個漢字組成,分别是“三”、“思”和“行”。其中,“三”的拆分部首為“一”、“丨”和“丶”,共有兩筆;“思”的拆分部首為“田”和“心”,共有九筆;“行”的拆分部首為“彳”和“行”,共有六筆。
“三思而行”最早出自《論語·衛靈公》這篇文字,其中孔子說:“三思而後行”,意思是在做事之前要經過三次深思熟慮。這個成語後來流傳開來,用來提醒人們在決策和行動前要考慮周全,以免犯下錯誤。
“三思而行”的繁體字為「三思而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對于“三思而行”這個成語,可以使用古代的寫法「參思而行」。
1. 在做重要決策之前,我們需要三思而行。
2. 他沒有三思而行,結果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1. 思前想後:考慮事情的多種可能性和後果。
2. 深思熟慮:經過深入思考和權衡。
3. 思而不行:隻是停留在思考階段,沒有采取行動。
4. 行動力:指能夠迅速行動的能力。
1. 謹慎行事:指在行動前非常謹慎小心。
2. 慎重思考:意思和“三思而行”類似,強調思考前的慎重。
1. 輕率行動:指在沒有考慮周全情況下草率行事。
2. 漫不經心:形容對事情沒有用心思考和關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