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下帷 ”。《魏書·李谧傳》:“遂絶跡下幃,杜門卻掃,棄産營書,手自删削。” 唐 楊炯 《卧讀書架賦》:“庶思覃於下幃,豈遽留而更讀。”
“下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和引申義兩方面解析:
字面含義
指放下室内懸挂的帷幕(帏),即用帷幕遮擋外界,營造封閉空間。這一動作在古代常用于隔絕幹擾。
引申義
比喻專心治學或閉門苦讀。如《魏書·李谧傳》中記載“絕迹下帏,杜門卻掃”,描述李谧放下帷幕、閉門謝客以專注讀書的情景。唐代楊炯《卧讀書架賦》中“庶思覃於下幃”也借此表達潛心鑽研的意象。
需注意:“下帏”與“下帷”為異體寫法,二者意義相同。“帷”指更厚重的帷幕,而“帏”多指輕薄的帳幔,但古籍中常混用。現代漢語中多用“下帷”表示專注學習之意。
詞語《下帏》是指古代帷帳、幔帏中底下的一塊簾子,用來遮擋底下的物品或者牆面。
《下帏》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一」和「巾」,總筆畫數為7。
《下帏》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世說新語》一書中,形容底下的簾子或者擋闆。在繁體字中,「下帏」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在古代,「下帏」一詞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大緻意思相同。古代寫法多采用象形字或者會意字,以表達詞義。例如「巾」用作頭巾的象形字,而「一」則是繼承下來的原始單線描寫。
1. 他将床下的雜物都遮擋住了,用一塊下帏将其蓋住。
2. 在古代,宮廷裡的帷帳和下帏格外華麗。
下帏篷、帏上、帏幔、底帏
底帏、幔帏、幔子
上帏、頂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