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幹瘦。多形容人體。 宋 朱熹 《秀野以喜無多屋宇》詩之二:“ 長安 二三公,髮白形枯臞。”
(2).喻學養不足。 清 龔自珍 《四先生功令文序》:“其為人也惇博而愈夷,其文從容而清明,使枯臞之士,習之而知體裁,望之而有不敢易視先達之志。”
“枯臞”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有以下兩個含義:
形容幹瘦的體态
多用于描述人體消瘦、幹枯的狀态。例如宋代朱熹《秀野以喜無多屋宇》詩中的“長安二三公,髮白形枯臞”,即用“枯臞”形容人頭發花白、身形消瘦的模樣。
比喻學識或修養不足
這一用法較為抽象,借“枯瘦”的意象暗指學問或精神層面的貧瘠。清代龔自珍在《四先生功令文序》中提到“枯臞之士”,即指學問淺薄之人,需通過學習提升修養。
補充說明: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文學語境中。使用時需結合上下文,避免與現代詞彙混淆。
枯臞(kū zā)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事物枯萎不健康、精神不振、無望的狀态。通常用來形容植物的凋零、人的失落和事物的消亡。
枯臞的構成部分是木(mù)和卆(zā)。它的總筆畫數為12,木部為4畫,卆部為8畫。
枯臞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的演變過程。它是由兩個獨立的字形合并形成的。繁體字形為「枯蔚」,蔚在這裡表示植物的生命力和蓬勃。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枯臞」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枯字古代寫法為「㕘」,臞字的古代寫法是「臌」。
1. 這些花朵已經枯臞了,需要給它們澆水。
2. 失去工作後,他的精神狀态變得枯臞了。
枯木、樹枯、凋枯、幹枯
憔悴、衰敗、頹喪
茁壯、興旺、繁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