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岸的意思、兀岸的詳細解釋
兀岸的解釋
高矗挺拔貌。 瞿秋白 《餓鄉紀程》十六:“還希望勇猛精進抗禦萬難,一往不返,尤其要毋負這老樹兀岸高傲的故态呵!”
詞語分解
- 兀的解釋 兀 ù 高而上平,形容秃山,泛指秃:兀鹫。“蜀山兀,阿房出。” 高高地突起:兀然(.高高突起的樣子;.突然;.昏沉無知的樣子)。突兀。 中國元曲中用作發語詞:兀那。兀的(?)(.這,這個;.怎麼,怎的
- 岸的解釋 岸 à 水邊的陸地:河岸。上岸。兩岸。 高大:偉岸(魁偉,高直)。魁岸。 高傲:岸忽(傲慢)。傲岸。 頭飾高戴,前額外露:岸帻(把頭巾掀起露出前額,表示态度灑脫,不拘束)。 古同“犴”,鄉間牢獄。
網絡擴展解釋
“兀岸”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高聳挺拔的形态,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含義
- 讀音:wù àn(部分資料标注為wū àn,但主流讀音為wù)。
- 釋義:形容物體(如山、建築等)高矗、陡峭且挺拔的姿态,如“老樹兀岸高傲”。
2.詳細解析
- 字詞拆分:
- “兀”:本義為高聳、突兀,引申為陡峭、秃頂(如山無草木)。
- “岸”:指水邊的陸地或高大的形态,如“偉岸”。
- 組合含義:兩字疊加,強調物體既高聳又險峻的視覺效果,常用于自然景觀或建築描寫。
3.使用場景
- 自然景觀:描述山峰、峭壁的險峻,如“遺祠突兀岸清洛”(宋代詩詞)。
- 人文建築:形容宏偉建築的高大挺拔,如“兀岸的城樓”。
- 文學比喻:借物喻人,表現高傲、不屈的姿态,如瞿秋白文中“老樹兀岸高傲”。
4.延伸與注意
- 易混淆點:與“偉岸”不同,“兀岸”更側重“陡峭、孤高”的視覺沖擊,而非單純的高大。
- 現代應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多見于古典文學或書面語。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的古代詩詞節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兀岸》的意思
《兀岸》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高大、陡峭、堅固的山峰或岩石。
拆分部首和筆畫
《兀岸》的部首是八刀旁,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冖和山。
《兀岸》一共有11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兀岸》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源自明代文學家冰心《多情劍客無情劍》中的描寫。
繁體字是「兀岸」,與簡體字的寫法相似,隻是少了一點「舊字結構」的特色。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兀岸」的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冖部分寫作「㸦」,山部分寫作「山」。
例句
他站在兀岸上,俯視着群山腳下的風景。
兀岸的山峰在日出時顯得格外壯麗。
組詞
兀岸的近義詞有險峻、高聳、峻峭。
兀岸的反義詞有平緩、溫和、柔和。
相關詞彙有兀自、兀立、峻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