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席。 唐 張籍 《和左司元郎中秋居》之一:“風前卷筒簟,雨裡脫荷衣。” 唐 元稹 《景申秋》詩之三:“枕傾筒簟滑,幔颭案燈飜。”
“筒簟”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ǒng diàn,其基本含義為竹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唐代詩人作品中多次出現該詞,例如:
由于“筒簟”屬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文獻或詩詞賞析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背景,可參考《全唐詩》等古籍。
《筒簟》(tǒng diàn)是指一種古代躺椅,類似于現代的躺椅或躺榻,用于休憩和睡眠。
《筒簟》由兩個部首組成:筒(竹部)和簟(簡部)。筒部表示與竹子有關,簡部則表示與紙有關。
筒的筆畫數為9,簟的筆畫數為16。
《筒簟》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見于《荀子·勸學》:“策簠笥,筒簟幾坐。”荀子在這裡用筒簟來比喻休閑和學習的重要性。
《筒簟》的繁體字為「筒簟」,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古代《筒簟》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根據現代的簡繁體字寫法,「筒」和「簟」的組合形式并未發生大的變化。
他伸懶腰,走到沙發上的筒簟上躺下來。
筒簟是一個詞組,沒有相關的組詞。
近義詞包括:躺椅、躺榻。
反義詞可能是:坐椅、座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