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漢 代的 董仲舒 、 公孫弘 、 兒寬 。《漢書·循吏傳序》:“唯 江都 相 董仲舒 、内史 公孫弘 、 兒寬 ,居官可紀。三人皆儒者,通於世務,明習文法,以經術潤飾吏事。”一說,指 漢 代的 董仲舒 、 劉向 、 揚雄 。見 宋 王應麟 《小學绀珠·名臣下·三名儒》。
“三儒”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具體分析:
主流解釋(漢代三人)
通常指西漢時期的三位儒學家:董仲舒、公孫弘、兒寬。
次要解釋(另一組三人)
宋代學者王應麟在《小學绀珠》中提出另一種分類,指董仲舒、劉向、揚雄。此說法較少被後世沿用。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例如:“漢武時期的三儒,将儒學從學派發展為治國綱領”(參考《漢書·循吏傳序》)。
注意:需避免與“儒家三聖”(孔子、孟子、荀子)混淆。若網頁中存在混用情況,建議以權威典籍或史學界通用說法為準。
《三儒》是指在曆史上有很高聲譽的三位儒家學派代表,包括孔子、孟子和荀子。他們都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三儒》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一是“亻”(人字旁),表示與人有關;二是“止”(匕字底),表示與行動有關。這個詞總共有8個筆畫。
《三儒》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在儒家學派中,孔子被尊奉為最重要的儒家代表,他的學說對後世的影響非常深遠。而後來的孟子和荀子則是在孔子學說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各自獨特的思想體系。
《三儒》這個詞的繁體字用“三儒”來表示。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略有不同。以《三儒》中的“三”字為例,古時候的寫法為“㔾”。而“儒”字的古字形更接近“需”,其構造為“貝”字旁加上“壬”字和“人”字。
《三儒》對中國儒家文化的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可以根據《三儒》這個詞所包含的意思進行組詞,例如:
近義詞可以是“三聖”,因為孔子、孟子和荀子都被尊稱為儒家聖人。
反義詞可以是“非儒”,表示與儒家思想相反的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