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汉 代的 董仲舒 、 公孙弘 、 儿宽 。《汉书·循吏传序》:“唯 江都 相 董仲舒 、内史 公孙弘 、 儿宽 ,居官可纪。三人皆儒者,通於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一说,指 汉 代的 董仲舒 、 刘向 、 扬雄 。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名臣下·三名儒》。
“三儒”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文献来源具体分析:
主流解释(汉代三人)
通常指西汉时期的三位儒学家:董仲舒、公孙弘、儿宽。
次要解释(另一组三人)
宋代学者王应麟在《小学绀珠》中提出另一种分类,指董仲舒、刘向、扬雄。此说法较少被后世沿用。
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例如:“汉武时期的三儒,将儒学从学派发展为治国纲领”(参考《汉书·循吏传序》)。
注意:需避免与“儒家三圣”(孔子、孟子、荀子)混淆。若网页中存在混用情况,建议以权威典籍或史学界通用说法为准。
《三儒》是指在历史上有很高声誉的三位儒家学派代表,包括孔子、孟子和荀子。他们都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三儒》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两个部首:一是“亻”(人字旁),表示与人有关;二是“止”(匕字底),表示与行动有关。这个词总共有8个笔画。
《三儒》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儒家学派中,孔子被尊奉为最重要的儒家代表,他的学说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而后来的孟子和荀子则是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思想体系。
《三儒》这个词的繁体字用“三儒”来表示。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略有不同。以《三儒》中的“三”字为例,古时候的写法为“㔾”。而“儒”字的古字形更接近“需”,其构造为“贝”字旁加上“壬”字和“人”字。
《三儒》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根据《三儒》这个词所包含的意思进行组词,例如:
近义词可以是“三圣”,因为孔子、孟子和荀子都被尊称为儒家圣人。
反义词可以是“非儒”,表示与儒家思想相反的概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