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六面軍中大旗。 唐 節度使軍中所用。《新唐書·百官志四下》:“節度使掌總軍旅,顓誅殺……辭日,賜雙旌雙節,行則建節,樹六纛。”《太平禦覽》卷三三九引《太白陰經》:“古者天子六軍,諸侯三軍;今天子十二,諸侯六軍,故纛有六以主之。” 唐 白居易 《送令狐相公赴太原》詩:“六纛雙旌萬鐵衣, 并 汾 舊路滿光輝。”
(2).泛指軍中主帥的大旗。 唐 張籍 《将軍行》:“ 蓬萊殿 前賜六纛,還領禁兵為部曲。”
六纛是古代中國軍事儀仗中的重要禮器,專指由六面旗幟組成的儀仗标識系統。該詞由數詞“六”與“纛”組合而成,“纛”讀作dào,本義為以牦牛尾或羽毛裝飾的旗杆,後特指帝王、将帥所用的大旗。
詞源構成
“六”為數目,象征完整與秩序;“纛”源于甲骨文,早期指戰車上懸挂的牦牛尾,後演變為統帥權力的标志。《周禮·春官·司常》記載:“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屬以待國事”,其中“纛”屬王侯儀衛專用。
曆史功能
唐代起,“六纛”成為節度使軍權的象征,《舊唐書·職官志》明确記載節度使出征時“建六纛以彰威重”,分别以不同顔色與紋飾代表行軍、駐營、號令等職能,形成完整的指揮體系。
形制演變
宋代《武經總要》載其規制:“旗幅長一丈二尺,帛色按五行,繪以熊虎”,每面纛旗配備專屬護旗兵十二人,凸顯等級制度。《漢語大詞典》釋其為“古代軍隊或儀仗隊中的六種大旗”。
六纛體系融合了陰陽五行思想,如《禮記·曲禮》所述“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其排列方位與顔色均暗合天地秩序,成為古代軍事禮制的具象化表達。
“六纛”是古代軍事相關的專有名詞,具體解釋如下:
六纛(liù dào)指唐代節度使軍中的六面大旗,象征主帥的軍事權威,後也泛指軍隊統帥的旗幟。其核心含義包含:
在文學作品中常借代軍隊統帥權,如:
拼音标注為liù dào,注意“纛”字讀音與“導”相同,非“毒”(dú)。此詞現代已不常用,主要用于曆史文獻或古詩詞研究。
暗礁險灘半殖民地跛躃不次參奏箠楚慈愍猝死帶脈誕慶澱園頂號犯床翻正非冀肥田甘酒弓背昏渾強嘴擊點精礦酒聖倦憊巨黍可答空養魁桀蠟宮劉窟頭柳陌碌碡磙鹿巷馬糞耄勤美缺迷天步障跑馬占圈偏離樸謹潛山隱市扡手輕浪浮薄勤樸讓牍仁弱擅興身銀摔喪水淬順說熟狀縮銀調引土蠭瓦樽五雲谿汙真小妖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