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古代 北匈奴 的一部。《後漢書·南匈奴傳》:“﹝ 建初 ﹞八年, 北匈奴 三木樓訾 大人 稽留斯 等率三萬八千人、馬二萬匹、牛羊十餘萬,款 五原塞 降。”
“三木樓訾”是一個古代曆史詞彙,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指我國古代北匈奴的一個部落名稱,屬于匈奴分支的部族。其拼音為sān mù lóu zī(注音:ㄙㄢ ㄇㄨˋ ㄌㄡˊ ㄗ)。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南匈奴傳》,記載了東漢建初八年(公元83年),北匈奴三木樓訾部落首領稽留斯率部衆三萬八千人、馬二萬匹及牛羊十餘萬,向漢朝五原塞(今内蒙古境内)歸降的事件。
該詞屬于生僻曆史術語,現代語境中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相關曆史讨論中。
三木樓訾是一個漢字詞,表示一種古代裝飾品,也可以用來形容華麗、豪華的建築。該詞傳達着雄偉壯觀的意思。
三木樓訾拆分組成部首為“木”和“言”,總共由16個筆畫構成。
三木樓訾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樓閣建築的裝飾。在中國古代,三木樓訾常常用于裝飾寺廟、宮殿和重要建築的檐口、門額、欄杆等處。三木樓訾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三木樓訾」。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一些變化。三木樓訾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是「參木樓訾」。
1. 古代宮殿的屋檐上雕刻着精美的三木樓訾。
2. 那座建築的門額上刻滿了華麗的三木樓訾。
1. 三木樓 (sān mù lóu): 指的是有三層的屋檐或樓閣。
2. 訾飾 (zǐ shì): 指的是裝飾物品。
華麗、壯觀、豪華。
簡樸、樸實、簡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