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馬來西亞漢語 快速查詢。
馬來西亞是位于東南亞的聯邦制君主立憲國家,由馬來半島南部的西馬和加裡曼丹島北部的東馬兩部分組成。該國名稱源于梵語"Malaiur"(山嶽)與希臘語"σίλα"(半島)的組合演變,最早見于1363年《爪哇史頌》對馬來群島的統稱。
地理特征方面,馬來西亞國土面積33萬平方公裡,海岸線總長4192公裡,最高峰為京那巴魯山(海拔4095米)。全國分為13個州和3個聯邦直轄區,首都吉隆坡是主要經濟中心,布城為行政首都。
政治體制采用獨特的輪任君主制,最高元首由9個馬來州屬的世襲統治者每5年輪換選舉産生。國會實行兩院制,下議院222個議席通過選舉産生,上議院70名議員由任命組成。
多元文化構成顯著特征,3270萬人口中馬來裔占69.4%,華裔23.2%,印度裔6.7%。官方語言為馬來語,英語作為通用語廣泛使用。伊斯蘭教為國教,同時保障佛教、基督教和印度教等宗教自由。
經濟結構以制造業(電子、機械)、服務業(旅遊、金融)和原材料出口(棕油、橡膠)為支柱,2024年人均GDP達1.49萬美元。傳統美食沙嗲、槟城炒粿條和特色建築雙子星塔構成其文化标識。
馬來西亞(Malaysia)是東南亞的一個多民族國家,其名稱和内涵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名稱構成
英文名“Malaysia”由“Malay”(馬來族/馬來半島)和拉丁語後綴“-sia”(地區)組成,意為“馬來人的土地”。中文譯名“馬來西亞”既保留了音譯,也體現其位于亞洲的地理位置。
簡稱“大馬”的起源
1963年,馬來亞聯邦與沙巴、砂拉越及新加坡(後退出)合并後,為避免與原有“馬來亞”混淆,華語媒體将其稱為“泛馬來西亞”,後簡化為“大馬”。這一簡稱也反映了國家多民族融合的特點,國民統稱“大馬人”。
領土構成
國土被南海分隔為兩部分:西馬(馬來半島南部)與東馬(加裡曼丹島北部),總面積約33萬平方公裡,海岸線長達4192公裡。
行政區劃
全國分為13個州和3個聯邦直轄區,首都為吉隆坡,聯邦行政中心位于布城。
政治體制
君主立憲聯邦制國家,采用英國威斯敏斯特議會制度,國家元首為世襲君主(蘇丹輪任制),總理為政府首腦。
多元民族
人口約3300萬(2023年),主要由馬來人(69.1%)、華人(23%)、印度人及原住民等組成,是全球少有的完整保留中文教育體系的海外華人社群。
宗教與語言
官方宗教為伊斯蘭教,但憲法保障宗教自由;官方語言為馬來語,英語、華語、泰米爾語廣泛使用。
20世紀90年代成為“亞洲四小虎”之一,經濟以工業制成品出口為主,橡膠和棕油産量居世界首位,旅遊業發達。
1957年脫離英國獨立,1963年成立馬來西亞聯邦。國慶日為8月31日,現任總理為安瓦爾·易蔔拉欣。
通過以上維度,“馬來西亞”一詞不僅指向地理位置,更承載了多元文化、曆史變遷和國家發展的豐富内涵。
辯護部吏長辔唱隨傳衣鉢出付大面積打牙犯嘴狄道鵝翎耳級發忿負諐負暄桂蠧歸流國教鶴膝誨戒昏蔽貨賂焦慮較痊結懽擊碎唾壺繼天積蓄倦憊钜麗炕桌遼天老鶴令室镠珌泥垢嚬蛾平碼館栖居親年勤樸窮苗苦根秋怨全面穣子熱點柔嫕神骨神喪膽落適曆守經達權抒發頌德隨份子袒肉填充讬肺附外體武巡捕銷黃小爐邪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