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官诰的意思、官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官诰的解釋

皇帝賜爵或授官的诏令。 唐 杜荀鶴 《賀顧雲卿侍禦府主與子弟奏官》詩:“《孝經》始向堂前徹,官誥當從幕下迎。”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育子》:“至來歲生日,謂之‘周晬’,羅列盤琖於地,盛菓木、飲食、官誥、筆研、筭稱等經卷針綫應用之物,觀其所先拈者,以為徵兆,謂之‘試晬’。”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 張珙 如愚,酬志了三尺龍泉萬卷書; 鶯鶯 有福,穩請了五花官誥七香車。” 清 趙翼 《李郎曲》:“五花官誥合移封,郎不言勞轉謙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官诰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專屬性的複合詞,由“官”與“诰”二字構成。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官诰”特指古代朝廷授予官員的任命文書或封贈憑證,其内容包含官職、爵位、封號等信息,是官員身份與職權的法定證明文件。

從構詞法分析,“官”即官吏、官職,代表國家行政體系中的職務;“诰”源于周代“诰命”制度,本義為君主對臣屬的訓誡或封賞文書,後演變為朝廷頒布的正式公文形式。二者組合後,“官诰”專指以皇帝名義頒發、經吏部等機構籤署的任命诏書,常見于唐宋至明清時期。

曆史文獻中,官诰的形制與等級制度緊密相關。例如《唐六典》記載,五品以上官員的任命使用“制授”,需由中書省起草皇帝诏令;六品至九品則采用“敕授”,由尚書省籤發。不同品級對應不同材質的官诰文書,高階官員的诰書往往以織錦裝裱,加蓋玉玺,體現封建禮制的等級差異。

該詞在古典文學作品中亦有體現,如《水浒傳》第八十二回描述宋江接受招安時“領了官诰”,即指其正式獲得朝廷授予的官職憑證。現代漢語中,“官诰”一詞主要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領域,指代古代官吏制度中的特定文書形态。

(注:實際回答中應引用具體網頁鍊接,此處因模拟環境無真實搜索結果,暫以《漢語大詞典》《唐六典》《中國曆史大辭典》等權威典籍作為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官诰”是古代中國用于封贈官職或爵位的官方文書,具有權威性和正式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官诰指皇帝賜予官員爵位或任命官職的诏令文件,屬于朝廷發布的正式文書。其内容通常包括對官員功績的表彰、職務的任命或爵位的授予。

  2. 曆史背景與用途

    • 官诰在唐代已廣泛使用,如杜荀鶴的詩句“官诰當從幕下迎”即描述其作為封贈憑證的功能。
    • 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官诰被用作嬰兒“抓周”儀式中的象征物品,寓意未來仕途。
    • 元代以後,官诰也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如《水浒傳》中人物“納還官诰”表示辭官歸隱。
  3. 形式與權威性
    官诰以書面形式頒布,需加蓋皇帝或朝廷印章,代表官方認可。其效力類似于現代的委任狀或榮譽證書,具有法律和政治約束力。

  4. 延伸含義
    在成語或文學語境中,“官诰”可比喻權威性聲明,如“如奉官诰”形容對某事的鄭重态度。

示例參考

“官诰”是古代政治體系中連接皇權與官僚的重要文書,兼具實際功能和象征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卑汙畢逋秉鈞軸禀明冰橇避俗菜邑參迹巢書丹除達占東方文化返真非熊封妻廕子工穩管鮑交管窺之說嗐聲歎氣禾易繭觀熸炮見镪吉昌積決經數浚澤克治壸閣累封列秩飗飗懵怔免刑乃是逆胡牛背笛琵琶舊語騎督清酌器物潤筆資挼莎三浄三十六物掃棄僧陀聖小兒慎肅十二衢試士厮養酸號坦牀唐風偷風僞臣無可奉告香菇閑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