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帝賜爵或授官的诏令。 唐 杜荀鶴 《賀顧雲卿侍禦府主與子弟奏官》詩:“《孝經》始向堂前徹,官誥當從幕下迎。”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育子》:“至來歲生日,謂之‘周晬’,羅列盤琖於地,盛菓木、飲食、官誥、筆研、筭稱等經卷針綫應用之物,觀其所先拈者,以為徵兆,謂之‘試晬’。”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 張珙 如愚,酬志了三尺龍泉萬卷書; 鶯鶯 有福,穩請了五花官誥七香車。” 清 趙翼 《李郎曲》:“五花官誥合移封,郎不言勞轉謙謝。”
“官诰”是古代中國用于封贈官職或爵位的官方文書,具有權威性和正式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官诰指皇帝賜予官員爵位或任命官職的诏令文件,屬于朝廷發布的正式文書。其内容通常包括對官員功績的表彰、職務的任命或爵位的授予。
曆史背景與用途
形式與權威性
官诰以書面形式頒布,需加蓋皇帝或朝廷印章,代表官方認可。其效力類似于現代的委任狀或榮譽證書,具有法律和政治約束力。
延伸含義
在成語或文學語境中,“官诰”可比喻權威性聲明,如“如奉官诰”形容對某事的鄭重态度。
示例參考
“官诰”是古代政治體系中連接皇權與官僚的重要文書,兼具實際功能和象征意義。
《官诰》是一個漢字詞彙,意為官方頒發的文書或文件。
官(宀)+ 诰(讠+高+丶)= 官诰
官的筆畫數:8
诰的筆畫數:15
總筆畫數:23
《官诰》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原指君主對臣下的封賞和冊封等官方文件。
《官诰》的繁體字為「官誥」。
在古代,「官诰」的寫法有時會有些微差異,但整體結構和意義基本保持一緻。
1.重臣被授予了皇上親自下達的官诰。
2.他收到了一份官诰,宣告着他晉升為高級官員。
官員、官方、官府、官職
官方文書、官方文件、封敕
私人信函、私下批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