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古代 北匈奴 的一部。《后汉书·南匈奴传》:“﹝ 建初 ﹞八年, 北匈奴 三木楼訾 大人 稽留斯 等率三万八千人、马二万匹、牛羊十餘万,款 五原塞 降。”
“三木楼訾”是一个古代历史词汇,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指我国古代北匈奴的一个部落名称,属于匈奴分支的部族。其拼音为sān mù lóu zī(注音:ㄙㄢ ㄇㄨˋ ㄌㄡˊ ㄗ)。
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了东汉建初八年(公元83年),北匈奴三木楼訾部落首领稽留斯率部众三万八千人、马二万匹及牛羊十余万,向汉朝五原塞(今内蒙古境内)归降的事件。
该词属于生僻历史术语,现代语境中极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古籍研究或相关历史讨论中。
三木楼訾是一个汉字词,表示一种古代装饰品,也可以用来形容华丽、豪华的建筑。该词传达着雄伟壮观的意思。
三木楼訾拆分组成部首为“木”和“言”,总共由16个笔画构成。
三木楼訾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楼阁建筑的装饰。在中国古代,三木楼訾常常用于装饰寺庙、宫殿和重要建筑的檐口、门额、栏杆等处。三木楼訾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三木樓訾」。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经历了一些变化。三木楼訾的古时候汉字写法可能是「參木樓訾」。
1. 古代宫殿的屋檐上雕刻着精美的三木楼訾。
2. 那座建筑的门额上刻满了华丽的三木楼訾。
1. 三木樓 (sān mù lóu): 指的是有三层的屋檐或楼阁。
2. 訾饰 (zǐ shì): 指的是装饰物品。
华丽、壮观、豪华。
简朴、朴实、简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