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宮外的馬舍。《穀梁傳·僖公二年》:“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則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廄而置之外廄也。” 秦 李斯 《上秦始皇書》:“必 秦國 之生而後可,則夜光之璧,不飾朝廷……駿良駃騠,不實外廄。” 漢 陳琳 《為曹洪與魏文帝書》:“夫緑骥垂耳於林埛,鴻雀戢翼於污池,褻之者固以為園囿之凡鳥,外廄之下乘也。”
“外廄”是一個漢語詞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外廄”指宮外的馬舍,由“外”(外部)和“廄”(馬棚)組成,與“内廄”相對。古代宮廷常将馬匹按等級或用途分置于内、外廄,外廄多用于普通馬匹的飼養或臨時安置。
外廄不僅是馬匹的居所,還象征對外部事務的管理。古代馬匹在外廄訓練後,被用于戰争、運輸等對外活動,體現内外分工的治理邏輯。
現代漢語中,“外廄”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成語中,如“外廄下乘”(比喻平庸之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馬政或相關典故,可參考《周禮》《戰國策》等文獻。
《外廄》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是指位于驿站或旅館外的馬廄,用于駐紮旅客的馬匹。
《外廄》的拆分部首是“廠”和“廣”,筆畫數為12。
《外廄》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用來描述旅客在驿站或旅館外駐紮牲畜的場所。在繁體中文中,外廄的寫法與簡體一緻。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外廄》這個詞的基本含義與現代一緻。
1. 旅客把馬匹安頓在外廄,然後進入旅館休息。
2. 驿站外的外廄為旅行者提供了駐紮牲畜的場所。
外馬廄、外部、外地、廄舍
馬廄、馬棚、廄房
内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