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對遠處或以往的事物加以考察。 唐 周鍼 《登吳嶽賦》:“遐徵衆嶽,式并嶐崇。” 唐 張叔良 《五星同色賦》:“逖覽傳記,遐徵休咎。”
“遐徵”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分析:
字面解釋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正式語境。例如,長期努力未見成果時,突然收到遠方來信告知機遇,此信可稱為“遐徵”。
在唐代詩賦中,“遐徵”另有“考察遠處或曆史事物”之意,如:
部分低權威性資料提到“遐徵”可指“遠行、遠征”,例如:
《遐徵》(xiá zhēng)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漢字詞語,拆分為“辶”和“争”兩個部首。辶是“辵”的現代偏旁部首,表示走的意思;争是根據義的不同,表示“争奪”、“争論”等意思。該詞語的總體意思是:揭示遙遠征兆,具有預示或暗示的象征意義。
《遐徵》的字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在繁體中,這個詞由辶和爭組成,爭是争的繁體字,表示搶奪、争鬥。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辶是指旅行或行走,而爭表示争鬥、分争。通過這兩個字的結合,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遐徵》。
以下是一些使用《遐徵》的例句:
1. 他所說的問題可能是《遐徵》,可能意味着他對于未來有了一些預感。
2. 這幅畫作中的細節,仿佛是對古人的《遐徵》,令人遐想連連。
《遐徵》的組詞中,可以與“預兆”、“征兆”等詞語同義使用,表示一種前兆或提示的意思。其反義詞則可為“不明”、“隱秘”等詞語,表示沒有迹象或無法預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