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thered] 因幹枯而萎縮
麥苗枯萎了
(1).幹枯萎縮;幹枯萎謝。 宋 蘇轼 《哭王子立次兒子迨韻》之二:“兒曹莫凄慟,老眼欲枯萎。” 清 俞樾 《茶香室續鈔·蘇州感勝寺柏堂》:“ 感勝寺 有千餘年柏,久枯萎,骨如龍虎狀。” 巴金 《家》十四:“不要像那小草,霜一來就倒下去枯萎了。”
(2).指枯萎之物。 馮雪峰 《真實之歌·風》:“風啊!它豈但吹走山野的枯萎,而且使山陵顯出稀有的妩媚。”
“枯萎”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可以從以下多個層面理解:
植物學定義
指植物因缺水、病害、養分不足或自然衰老而失去生機,表現為葉片幹枯、萎縮、褪色甚至死亡。例如:長期幹旱導緻花草枯萎。
比喻義
引申為形容人或事物的生命力、活力衰退。例如:
常見搭配
近義詞與反義詞
文學與哲學中的意涵
在詩歌或散文中常被賦予象征意義,如生命的短暫(“繁華終将枯萎”)或逆境中的脆弱性(“心靈在壓力下枯萎”)。
若需更專業的生物學機制(如細胞失水導緻原生質體收縮),可進一步補充說明。
枯萎(kū wěi)是指植物或生物失去水分或營養,導緻幹燥、衰弱和死亡的狀态。它常用來形容植物因缺少水分而失去生機、枯幹,也可以用來形容人或動物因饑渴而無精打采、精神萎靡。
枯萎這個詞包含了兩個部首,左邊是木(mù)作為主部首,表示與樹木有關;右邊是虍(hū)作為輔部首,表示與虎有關。它的總共有12個筆畫,拆解成木(4畫)+ 一(1畫)+ 虍(7畫)= 12畫。
枯萎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爾雅》和《說文解字》兩部古籍中。在繁體字中,枯的右邊多了一個“亡”字旁,即枯為枯。枯字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枯萎。
在古代漢字中,枯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的古寫包括了兩個變體,一種是上面加上幾個點,表示枝葉枯萎;另一種是加上一個小人,表示植物的枝幹幹枯得像人一樣瘦弱。
1. 夏天如果不及時澆水,花草就會枯萎。
2. 這些蔬菜因缺少養分開始枯萎。
枯木、萎蔫、幹枯、萎靡、凋零。
凋謝、枯落、衰敗、幹燥。
茁壯、繁盛、蓬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