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稻的意思、三季稻的详细解释
三季稻的解释
[triple cropping of rice] 一年之内,在同一块田里能从插秧到成熟收割三次的稻
词语分解
- 三的解释 三 ā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笔画数:; 部首:一;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三季稻指在同一年度内,于同一块稻田中连续种植并收获三次水稻的耕作模式。其核心含义可从汉语词典释义与农业专业角度综合阐释如下:
一、基础释义
从汉语构词解析:
- “三”:数词,表示次数为三次。
- “季”:本义指幼禾,引申为庄稼的成熟期或收成时节,此处指种植或收获的轮次。
- “稻”:禾本科植物,指水稻作物。
组合释义即“一年内种植收获三次的水稻”。该词突显了农业生产中通过品种选择与农事安排实现的高复种指数特征。
二、农业特性
三季稻要求严格的自然与技术支持:
- 气候条件:仅适用于全年无霜期长(>300天)、积温高(>7500℃)、雨量充沛的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如中国海南、台湾南部及东南亚部分区域。
- 品种选择:需搭配特早熟或早熟水稻品种(生育期多短于100天),确保每季能在有限生长期内完成抽穗灌浆。
- 耕作管理:需精准安排茬口衔接,配合集约化灌溉、施肥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对劳动力与资源投入要求较高。
三、地理分布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
- 海南省:受益于热带季风气候,可实现稳定三季连作。
- 台湾省南部:如屏东平原等地具备适宜的热量条件。
- 云南干热河谷区:局部小气候区域有零星种植。
该模式显著提升土地利用率,但需警惕长期连作导致的土壤退化风险。
参考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关于“季”“稻”的释义延伸。
-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稻作学》对多熟制水稻品种特性的论述。
- 农业农村部《中国水稻种植区划报告》中三季稻生态适宜性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
三季稻是农业领域的一个专业术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及相关信息:
1.基本定义
三季稻指在同一块稻田内,一年种植并收获三次水稻的耕作模式。这种模式要求自然条件(如光照、温度)和农业技术高度配合,以实现水稻的快速轮作。
2.与早稻、中稻、晚稻的区别
- 早稻、中稻、晚稻:根据种植和收获时间划分,分别对应春季播种夏季收、夏季播种秋季收、秋季播种冬季收,属于单季或双季稻的范畴。
- 三季稻:强调一年三熟的种植模式,需在特定气候下完成三次完整生长周期。
3.种植条件与技术
- 气候要求:需全年无霜、年均温≥20℃,年降水量≥1500毫米,以海南、台湾等热带地区为主。
- 品种选择:需短生长周期品种(每季约90-100天),如海南三季稻种植时间:第一季3-6月,第二季5-9月,第三季8-12月。
- 技术管理:需精准控制插秧间隔、施肥灌溉,避免土壤肥力过度消耗。
4.分布与限制
- 主要分布:中国海南、台湾可大规模种植,广东、广西、福建等华南地区少量尝试。
- 限制因素:热量不足地区难以推广,且连续种植易导致病虫害风险增加。
5.历史与扩展含义
- 起源:19世纪中叶台湾率先种植,后传入大陆部分地区。
- 成语意义:在汉语中,“三季稻”也比喻连年丰收或高效产出的现象。
如需了解具体种植案例或技术细节,可参考来源网页(如、6)中的完整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班丝布报界包宿陂鄣边防军摈薄鬓根波旁王朝蚕命超负荷畴骑怠厌单打登僊砥砺风节地县级风谣干坼梗咽歌墟搆逆活蹦乱跳活翻忽微鉴湖女侠季次界然井蛙极枢抉挑课单冷峻炼丹子立方李渔搂揽禄利免席邈若河山木家什南宁齧折群情激昂儒家焫萧煞回芟繁就简赏豫山尊溹溹堂搆特转抟心壹志晚报望人忘性峡江现阶段闲粟仙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