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鑒的意思、三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鑒的解釋

謂以鏡、以古、以人為鑒。指正人心身的标準。《北堂書鈔》卷一三六引 漢 荀悅 《申鑒》:“君子有三鑑:鑑乎古,鑑乎人,鑑乎鏡。”今本《申鑒·雜言上》“鑑”字作“鑒”,文并異。《新唐書·魏徵傳》:“帝( 唐太宗 )後臨朝,嘆曰:‘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鑑,内防己過。今 魏徵 逝,一鑑亡矣!’” 唐 劉餗 《隋唐嘉話》卷上、《舊唐書·魏徵傳》“鑑”字皆作“鏡”。 明 袁宗道 《挽周老師》詩之二:“國自憐三鑑,人誰續五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鑒"是中國古代政治哲學中的重要概念,源自《舊唐書·魏徵傳》記載唐太宗的名言:"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該詞包含三重含義:

  1. 器物之鑒(銅鑒)

    作為物質層面的鏡子,銅鏡被引申為自我審視的工具。《周禮·考工記》記載青銅器鑄造技藝時,已提出"鑒所以照形"的功能性定義,體現古代對器物實用價值的哲學化解讀。

  2. 曆史之鑒(古鑒)

    《資治通鑒》編纂者司馬光在進書表中強調"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印證了以史為鑒在治國理政中的核心地位。這種曆史觀可追溯至《尚書》"我不可不監于有夏,亦不可不監于有殷"的訓誡傳統。

  3. 人臣之鑒(人鑒)

    唐代吳兢《貞觀政要》收錄魏徵谏言時特别标注"人主兼聽則明"的實踐準則,揭示"人鑒"本質是借助賢臣的規谏實現權力制衡。宋代朱熹《朱子語類》評注此事時,将三鑒體系歸納為"修身、治國、察人"的三重維度。

該概念的現代诠釋可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編著的《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中華書局,2019年版),其中第四章詳細剖析了三鑒理論對中國官僚制度的影響機制。

網絡擴展解釋

“三鑒”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核心含義是通過三種不同的參照标準來審視自身或事物,以達到正心修身、明辨是非的目的。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三鑒”指以鏡、古(曆史)、人(他人)為鑒,分别對應三種自我反思與判斷的維度:

  1. 以鏡為鑒:通過鏡子整理衣冠,象征外在行為的端正。
  2. 以古為鑒:借鑒曆史經驗,分析國家興衰規律,指導當下決策。
  3. 以人為鑒:通過他人的言行得失,反思自身不足,完善自我。

二、曆史出處

此概念最早見于《申鑒·雜言上》:“君子有三鑒:鑒乎古,鑒乎人,鑒乎鏡。”後被《新唐書·魏徵傳》記載為唐太宗的名言。魏徵去世後,唐太宗感歎失去了一面“人鑒”,并強調“三鑒”對治國修身的重要性。

三、延伸意義

現代語境中,“三鑒”常被引申為全面審視事物的方法,強調從不同角度(如客觀規律、曆史經驗、他人評價)綜合分析問題,避免片面判斷。

四、應用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記載,可參考《新唐書》或漢代荀悅的《申鑒》。

别人正在浏覽...

北邙行秉正賓食不測之淵參畢春櫃辭老毳羶大行政區點補端底恩福二祧諷讪覆車繼軌怪似關門主義顧況纥邏敦宏雅畫一之法回駕魂鑒箭笄腳頭亂肌腹踖蹐驚愧倦局匮急剌戾麥芽糖面牆靡堅冥籍冥子裡民享鬧翻那咤凄靜泣麟悲鳳青旻窮坑曲盡人情群情趨走色狼聲紐時德霜鹗蘇丹索绹壇曼桃人甜和舞迷俠客硝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