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以镜、以古、以人为鉴。指正人心身的标准。《北堂书钞》卷一三六引 汉 荀悦 《申鉴》:“君子有三鑑:鑑乎古,鑑乎人,鑑乎镜。”今本《申鉴·杂言上》“鑑”字作“鉴”,文并异。《新唐书·魏徵传》:“帝( 唐太宗 )后临朝,嘆曰:‘以铜为鑑,可正衣冠;以古为鑑,可知兴替;以人为鑑,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鑑,内防己过。今 魏徵 逝,一鑑亡矣!’”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旧唐书·魏徵传》“鑑”字皆作“镜”。 明 袁宗道 《挽周老师》诗之二:“国自怜三鑑,人谁续五车?”
"三鉴"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源自《旧唐书·魏徵传》记载唐太宗的名言:"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该词包含三重含义:
器物之鉴(铜鉴)
作为物质层面的镜子,铜镜被引申为自我审视的工具。《周礼·考工记》记载青铜器铸造技艺时,已提出"鉴所以照形"的功能性定义,体现古代对器物实用价值的哲学化解读。
历史之鉴(古鉴)
《资治通鉴》编纂者司马光在进书表中强调"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印证了以史为鉴在治国理政中的核心地位。这种历史观可追溯至《尚书》"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的训诫传统。
人臣之鉴(人鉴)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收录魏徵谏言时特别标注"人主兼听则明"的实践准则,揭示"人鉴"本质是借助贤臣的规谏实现权力制衡。宋代朱熹《朱子语类》评注此事时,将三鉴体系归纳为"修身、治国、察人"的三重维度。
该概念的现代诠释可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著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华书局,2019年版),其中第四章详细剖析了三鉴理论对中国官僚制度的影响机制。
“三鉴”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核心含义是通过三种不同的参照标准来审视自身或事物,以达到正心修身、明辨是非的目的。以下是详细解释:
“三鉴”指以镜、古(历史)、人(他人)为鉴,分别对应三种自我反思与判断的维度:
此概念最早见于《申鉴·杂言上》:“君子有三鉴:鉴乎古,鉴乎人,鉴乎镜。”后被《新唐书·魏徵传》记载为唐太宗的名言。魏徵去世后,唐太宗感叹失去了一面“人鉴”,并强调“三鉴”对治国修身的重要性。
现代语境中,“三鉴”常被引申为全面审视事物的方法,强调从不同角度(如客观规律、历史经验、他人评价)综合分析问题,避免片面判断。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记载,可参考《新唐书》或汉代荀悦的《申鉴》。
鼇宫卑身禀恤畅颜朝郎创筑辞富居贫大溜丹阳达曙泛白放告牌繁骄風風傻傻富衍高衲公座寒溪耗失鸿辉荒馑恢阔婚假僥祸节用裕民惊心骇神进醵禁围爵袟郡县制距石空位料择鸾林卖娼慢怛马仰人翻梅籔蒙杂描摸篾条明婳冥默墨山闹动呶声呶气浅见寡闻气厥侵割琼乳七十二子儒人升假圣筊提撕卫星云图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无効献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