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面的車翻倒了,後面的車繼續按舊車轍行進。猶言重蹈覆轍。 三國 魏 李康 《運命論》:“故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衆必非之。前監不遠,覆車繼軌。”《舊唐書·辛替否傳》:“千帝百王,飾彌盛而國彌空,役彌重而禍彌大。覆車繼軌,曾不改途。”
“覆車繼軌”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fù chē jì guǐ,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指前面的車翻倒了,後面的車仍沿着前車留下的車轍行進,比喻不吸取教訓,繼續錯誤行事。
來源與典故
出自三國時期魏國李康的《運命論》:“前鑒不遠,覆車繼軌。”,原句通過自然現象(如“木秀于林,風必摧之”)類比人事,警示後人應以前車之鑒避免重蹈覆轍。
核心比喻
用法與語境
《覆車繼軌》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翻車在軌道上,指某種行為或情況發生後,仍然按照原來的軌道繼續前進,不加改變。
《覆車繼軌》包含三個漢字,拆分後的部首分别是覀、車、車,總筆畫數為21畫。
《覆車繼軌》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僖公二十二年》中的一則故事。故事中,魯國的僖公出行時,一輛車翻倒在道路上,但僖公并未中斷自己的行程,而是繼續往前走,車子翻回正常狀态後依舊按照原來的軌道行駛。後來,人們就用“覆車繼軌”來形容一種情況下,即使經曆了困境或失敗,仍然堅持按照原定計劃前進。
《覆車繼軌》的繁體字為「覆車繼軌」。
在古代,漢字「覆」的寫法為「複」,字形上有兩個衣服外套,表示疊加在一起,表示翻倒的意思。而「車」的寫法為「車」,字形上是由兩個“車”組合而成。
他在事業上遇到了很多挫折,但仍然堅守自己的理想,勇敢地覆車繼軌。
覆舟無遺、覆巢無完卵、繼往開來
堅持不懈、恪守不渝、繼續前行
改弦更張、轉變方向、中斷行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