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禮。小步疾行,以示莊敬。《莊子·盜跖》:“ 孔子 再拜趨走,出門上車,執轡三失,目芒然無見,色若死灰。” 明 劉基 《春秋明經·齊仲孫來齊高子來盟》:“謂之以忠,則不以趨走承順為恭,而以責難陳善為敬也。”
(2).謂奔走服役。《列子·周穆王》:“昔昔夢為人僕,趨走作役,無不為也。”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蒙大王鴻恩,得君臣相保,願得入備掃除,出給趨走,臣之願也。” 唐 杜甫 《官定後戲贈》詩:“老夫怕趨走,率府且逍遙。”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嶽青天》:“﹝ 嶽起 ﹞指其侍從曰:‘若輩惟可令其灑掃趨走、烹茶吸煙而已。’”
(3).指奔走執役者。《周書·于翼傳》:“今與趨走同儕,恐非尚賢貴爵之義。”《資治通鑒·宋文帝元嘉元年》:“ 宋 之教誨,雅異於斯:居中則任僕妾,處外則近趨走。” 胡三省 注:“趨走,執役者也。”
“趨走”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層釋義:
古禮中的小步疾行
指古代表示莊敬的禮儀動作,即小步快走。例如《莊子·盜跖》記載孔子“再拜趨走”,描述其恭敬的姿态。
奔走服役
引申為替人奔走效勞,常見于仆役或臣子對主上的效忠。如《列子·周穆王》提到“趨走作役,無不為也”,強調勞作的辛勞。
指代奔走執役者
直接代指仆役或侍從。例如《資治通鑒》中“近趨走”即指身邊服侍的人。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引申用法,可參考《莊子》《列子》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趨走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向某個方向或目标迅速前進或行走的意思。
趨走的部首是走,總共有8個筆畫。
趨走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其中“趨”是形聲字,由“走”和“取”組成。表示迅速地走向取得目标。
趨走的繁體字為趨走。
在古代漢字中,趨走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保留了現代漢字的基本形态。
1. 他急急忙忙地趨走到火車站,以免錯過火車。
2. 在比賽中,選手們競相趨走向終點。
趨勢、趨向、迅趨。
奔跑、疾走、飛奔。
停止、靜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