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德的意思、時德的詳細解釋
時德的解釋
指當時有美德之人。《後漢書·和帝紀贊》:“抑沒祥符,登顯時德。”
詞語分解
- 時的解釋 時 (時) í 一切事物不斷發展變化所經曆的過程:時間。時不我與。 較長的時間:時代。古時。 泛指一段時間:時光。時令。時分。 現在的,當前的:當時。時下。時務。時宜。 常常:時常。學而時習之。 一年
- 德的解釋 德 é 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範,品行,品質:美德。品德。公德。德行。道德。德性。德育(以一定的社會要求,進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德才兼備。度德量力。德高望重。 心意,信念:一心一德。
專業解析
“時德”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主要源于古代中國的哲學思想和自然觀。它并非現代漢語常用詞,但在典籍文獻中有所體現,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一、核心含義:順應天時的美德或規律
“時德”的核心在于“時”與“德”的結合:
- 時: 指季節、時令、時機、自然運行的規律(天時)。《說文解字》釋“時”為“四時也”,本義即四季。
- 德: 在此語境下,不僅指道德品行,更引申為“特性”、“功能”、“規律”或“内在的、符合道的屬性”。《說文解字》釋“德”為“升也”,後引申為品德、恩惠、事物的屬性等。
- 合義: “時德”意指順應季節時令的特性、規律或由此體現的美德。它強調人的行為(尤其是統治者的政令、農事活動、社會禮儀等)必須遵循自然界的時序變化規律,以達到和諧與成效。這種順應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德行。
二、具體體現與應用
“時德”的概念在古代文獻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農事指導: 強調農業生産必須嚴格遵循節氣時令。例如,春季是播種生長的時節,其“時德”在于“生”;秋季是收獲肅殺的時節,其“時德”在于“收”。違背時令進行農事活動,被視為不合“時德”,會導緻歉收。
- 政令施行: 古代統治者發布政令(如慶賞刑罰)需考慮季節特性。《禮記·月令》等文獻詳細記載了不同月份應推行的政令,以求“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例如,春季主生發,應行慶賞、布德政;秋季主肅殺,可審斷行刑。順應“時德”是君王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
- 祭祀禮儀: 古代祭祀活動的時間安排也需符合“時德”。不同的季節祭祀不同的神靈(如春祀戶、夏祀竈等),祭品、儀式也需與當季的物産和特性相呼應。
- 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 “時德”觀念是“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具體化。它認為人類社會的活動必須與自然界的運行節律(天時)保持一緻,這種順應與協調本身就是最高的道德(德)體現之一。
三、典籍中的出處與佐證
“時德”一詞雖不常用,但其思想廣泛見于典籍:
- 《禮記·月令》: 這是體現“時德”思想最系統的文獻之一。它按十二個月份詳細規定了天子起居、政令發布、祭祀對象、農事活動、禁忌等,核心就是要求一切行為“毋變天之道,毋絕地之理,毋亂人之紀”,即順應天時地利,此即最大的“德”。例如:“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春季的盛德在于促進萬物生長)。來源:《禮記正義》(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 《管子》(尤其《四時》《五行》等篇): 管仲學派強調四時各有其德(“春德喜赢”、“夏德施舍修樂”等),并詳細論述了政令如何配合四時之德以治國安民。來源:《管子校注》,中華書局。
- 《呂氏春秋·十二紀》: 其結構與思想承襲《禮記·月令》,同樣強調“無變天之道,無絕地之理,無亂人之紀”,是“時德”思想的又一重要載體。來源:《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
- 董仲舒《春秋繁露》: 在論述天人感應時,也強調王者政令需順四時,如“慶賞罰刑,當其處不可不發,若暖暑清寒,當其時不可不出也”。這體現了“時德”在漢代官方哲學中的地位。來源:《春秋繁露義證》,中華書局。
“時德”指順應自然季節時令的規律、特性及其所體現的美德。它要求人類活動(農事、政令、祭祀等)必須與天時(四時運行)相協調,這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重要實踐原則,深刻影響了傳統社會的生産、政治和禮儀制度。其核心思想在《禮記·月令》、《管子》、《呂氏春秋》等典籍中有集中體現。
網絡擴展解釋
“時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時德”指當時具有美德的人,強調特定時代背景下品德高尚的個體。例如《後漢書·和帝紀贊》中記載:“抑沒祥符,登顯時德”,意為彰顯當世賢德之人。
二、詞源與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東漢史書《後漢書》,用于贊頌曆史人物的德行。其構詞方式為“時”(當前、時代)與“德”(品德)的結合,體現對時代楷模的推崇。
三、延伸用法
- 人名使用:現代語境中,“時德”可作為姓名,寓意順應自然規律、注重道德修養(如提到“遵循本性、提升自我”的命名理念)。
- 曆史語境:在文獻中常與特定事件關聯,例如的例句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但此處“時德”為時間(時)與國家(德)的拆分,與詞彙本義無關,需注意區分。
四、相關說明
- 權威性差異:高權威網頁(如漢典、古籍)側重本義,低權威網頁(如姓名解析)側重引申用法。
- 使用建議:學術或正式文本中建議采用《後漢書》原始釋義,避免與人名混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如、3、7)。
别人正在浏覽...
螯蟹比選不徒才子倉兄床貼除去颠來簸去釘盤星東岡二十四番花信二尹風采風沫伏轼歌笑閣員拐孤過絕好好紅窗迥皇貴妃環護火卦火然泉達火山錐觳束夾窗肩下椒闼賈田羁纏絕妙軍産狂電壘栅廉高兩姨親伶俐乖巧厖洪摹調内含青波區委賽珍會上陽花山呼海嘯攝判樹皴兒貼零提綱挈領同産子頑石點頭頑心委骳蝸廬窏洝烏蠻鬼笑模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