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祭的意思、丧祭的详细解释
丧祭的解释
古丧礼。葬后之祭称丧祭。《礼记·檀弓下》:“是日也,以吉祭易丧祭。”《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从来丧祭趁家之有无,他自己既不能尽心,要你多费,他必不安。”参见“ 吉祭 ”。
词语分解
- 丧的解释 丧 (喪) ā 跟死了人有关的事:丧事。丧礼。丧亡。丧假(?)。丧乱。治丧。吊丧。 丧 (喪) à 丢掉,失去:丧失。丧生。丧偶。丧胆。丧气(不吉利,倒霉。“气”读轻声)。颓丧(情绪低落,精神委靡)
- 祭的解释 祭 ì 对死者表示追悼、敬意的仪式:祭奠。祭礼。祭灵。祭典。祭扫。 供奉鬼神或祖先:祭祖。祭天。祭祀。祭灶。 使用(法宝):祭起一件法宝。 祭 à 姓。 笔画数:; 部首:示;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丧祭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指与丧葬相关的祭祀礼仪活动。其核心含义包含两个紧密相连的阶段:
-
丧(sāng):
- 本义:指人的死亡。《说文解字》释“丧”为“亡也”,即失去、死亡之意。
- 引申义:指从人初死到下葬前的一系列治丧仪式和哀悼活动。这个阶段的核心是处理遗体、表达哀思、通知亲友、准备安葬等,充满了悲痛和肃穆的气氛。主要仪式包括小殓(为死者穿衣)、大殓(入棺)、停柩、出殡、下葬等。
-
祭(jì):
- 本义:指对神灵或祖先的献享、供奉和祈祷。《说文解字》释“祭”为“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
- 在丧祭中的引申义:指在亲人下葬之后,为安顿、追思逝者灵魂而举行的各种祭祀仪式。这个阶段的核心是表达对逝者的怀念、祈求其灵魂安息或得到庇佑。祭祀活动通常在葬后开始,并可能持续很长时间,包括虞祭(葬后安魂之祭)、卒哭祭(停止无时之哭)、小祥祭(周年祭)、大祥祭(两周年祭)、禫祭(除服祭)等,直至服丧期结束。之后,逝者通常会被纳入祖先序列,在岁时节日接受常规的祭祀。
因此,“丧祭”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其详细意思是指:
从亲人去世(丧)开始,经过治丧、安葬的过程,到葬后为安魂、追思、祈福而举行的一系列祭祀(祭)活动的总和。它涵盖了古代中国丧葬礼俗中处理死亡事件、表达哀思、安顿亡魂、维系与祖先精神联系的全部礼仪程序,是孝道文化和祖先崇拜的重要体现。
引用参考:
- 《说文解字》(许慎著):对“丧”与“祭”字本义的解释是理解该词的基础。来源:中国古典文献。
- 《仪礼》:详细记载了古代士大夫阶层的丧葬和祭祀礼仪程序,是研究丧祭制度的核心文献。来源: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
- 《礼记》:尤其是其中的《檀弓》、《丧服小记》、《杂记》等篇,系统阐述了丧祭之礼的理论、意义、具体仪节及服丧制度,深刻影响了后世。来源: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作为权威的汉语工具书,其对“丧祭”词条的解释综合了古籍记载和学术研究。来源:大型汉语语文辞书。
- 《中国礼仪制度研究》(杨志刚等著):现代学术著作,系统梳理和阐释了中国古代包括丧祭在内的礼仪制度及其文化内涵。来源:相关学术出版物。
网络扩展解释
“丧祭”是中国古代礼制中的一种祭祀仪式,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指在死者下葬后举行的祭祀仪式,属于传统丧礼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意义是通过特定礼仪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与追思。
二、历史出处
- 《礼记·檀弓下》记载:“是日也,以吉祭易丧祭”,说明丧祭与吉祭(常规祭祀)的仪式转换关系。
- 《书经·武成》提到“重民五教,惟食丧祭”,将丧祭与饮食并列作为重要的教化内容。
三、礼仪特点
- 时间节点:区别于葬前祭祀(如小殓、大殓),特指葬后祭祀
- 从简原则:《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强调“丧祭趁家之有无”,主张根据家庭经济情况量力而行
- 仪式转换:丧祭结束后转为常规的吉祭,体现从哀悼到常态生活的过渡。
四、现代意义
随着时代发展,现代丧祭仪式已简化,但仍保留着通过特定时日(如头七、百日)追思先人的文化内核,成为连接传统孝道与现代伦理的纽带。
注:部分古籍中“丧”读sāng(平声),特指丧事礼仪;现代普通话多统读sàng。
别人正在浏览...
安内暗弱八字行船碥磴边谍不济事不名一钱菜谱乘凉赤露充车虫虫窜谪镫王耵聍方向舵反气蝮虵拂翟感仰光燿国産黑雨花狸狐哨黄河清骄媢接淅君臣佐使靠常雷峰乐员林塘理物梅黬氓家名葩异卉女贽判审繁缨陪赏批閲魄散魂消愀然亲渥全履带车人舍山峯山峤视草台诗钟水处嘶韵悚切缩砂密题捐完愿诿卸屋下盖屋弦栝谢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