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述而》:“子在 齊 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韶》,傳為 舜 時的樂名, 孔子 推為盡善盡美。後以“聞韶”謂聽帝王之樂或聽美好樂曲。 唐 崔日用 《奉和人日重宴大明宮恩賜綵縷人勝應制》:“宸極此時飛聖藻,微臣竊抃預聞《韶》。” 宋 範仲淹 《今樂猶古樂賦》:“聽此笙鏞,曷異聞《韶》之美;顧茲匏土,宛存《擊壤》之風。” 傅尃 《次韻答令希見過王仙館中留别》:“載酒有人來問字,傳餐無肉笑聞《韶》。”
“聞韶”是一個源自《論語》的典故,其含義及文化背景可歸納如下:
1. 出處與典故
出自《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這裡記載了孔子在齊國聽到《韶》樂後,沉浸其中,長時間感受不到肉味,感歎音樂的美妙超乎想象。《韶》相傳是舜時期的雅樂,孔子認為其“盡善盡美”,既有藝術性又蘊含道德理想。
2. 詞義解析
3. 文化意義
這一典故體現了儒家對禮樂的重視,将音樂與道德修養結合,強調藝術對心靈的淨化作用。後世文人常借此表達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如“三月忘味”“聞韶忘味”等衍生說法,均源于此。
參考資料:可通過漢典、搜狗百科等權威詞典進一步查詢典故細節(綜合、2内容)。
《聞韶》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感受到美妙的音樂聲。韶指的是古代一種美妙的音樂,傳說中是由伏羲氏所創造,代表着和諧美好的意境。
《聞韶》的拆分部首是門和韋,其筆畫順序為門(3畫)+ 韋(14畫)。
《聞韶》最早出現在《史記·五帝本紀》中。文章描述了傳說中的伏羲氏創造了音樂,并通過宮商角徵羽五音傳達了和諧美好的情感。後來,《聞韶》成為了一個成語,用來形容感受到美妙音樂聲所帶來的愉悅和感動。
《聞韶》的繁體字為「聞韶」。
在古代,「韶」字的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更加複雜。由于寫法的演變,古時候的「韶」字寫作「韒」或「韶」。
他坐在音樂廳中,閉上眼睛,靜靜聆聽着演奏家神奇的琴音,仿佛聞到了韶。
- 聞韶而舞:指聽到美妙音樂聲而忍不住起舞蹈。 - 聞韶樂:欣賞美妙音樂的樂趣。 - 聽聞琴韶:聽到了美妙的琴音。
欣賞音樂、聆聽和諧音律
無動于衷、對音樂無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