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抛棄世俗的仁義,回複到純樸的本性。《老子》:“絶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仁棄義”是道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出自《老子》第十九章。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字面指“斷絕仁愛、抛棄道義”,但實際内涵是主張摒棄人為标榜的仁義規範,回歸人自然的本性。老子認為過度強調仁義會導緻虛僞,如《老子》原文所述:“絕仁棄義,民複孝慈”。
二、思想背景
三、深層邏輯 老子通過“絕仁棄義”揭示了一個悖論:當某種道德被刻意标榜時,可能異化為形式化的教條。例如“謝謝”若成為機械化的禮貌用語,反而失去真情實感。
四、應用示例 《晉書》曾引用此語讨論教化問題,認為不能簡單否定仁義,而應關注道德的本質。現代可引申為對形式主義道德的反思。
注:該成語含貶義色彩,多用于哲學讨論,日常使用需注意語境。
《絕仁棄義》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完全摒棄仁義道德。形容一個人毫無人情味,不顧行為的對錯和後果,完全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成語《絕仁棄義》的拆分部首是:“⼾”和“⺇”,拆分後的筆畫數是6畫。
《絕仁棄義》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後漢書·班梁傳》中。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和簡體字基本一緻,沒有明顯的區别。
在古代漢字書寫時,成語《絕仁棄義》的寫法可能會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但整體的意思和用法是一緻的。
他為了自己的私利,絕仁棄義,不顧及别人的生活和幸福。
- 絕情:完全無情,沒有任何感情。
- 棄暗投明:抛棄黑暗,投靠光明正義。
- 仁言利博:表面上說的很好聽,卻圖謀私利。
- 近義詞:刻薄無情、冷酷無情。
- 反義詞:仁義禮智、仁者見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