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勉強;矯情。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我前日用得功夫了,今卻不濟,便要矯強做出一個沒破綻的模樣,這便是助長,連前些日子功夫都壞了。”《平山冷燕》第四回:“ 夏之忠 、 蔔其通 同説道:‘學問才情矯強不得,此時若要成篇,也還容易,隻恐成篇終不及 山小姐 詞意秀美,到不如見聖上認罪罷了。’”《老殘遊記》第十三回:“ 老殘 道:‘好,好,好!我就陪你談談。我對你説罷,我回屋子也是坐着,何必矯強呢?’”
“矯強”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ǎo qiáng,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矯強”形容一個人言行舉止過于刻意、做作,顯得不自然。這種表現通常是為了迎合他人期望或刻意炫耀自己,帶有“過分修飾”的意味。
“矯強”強調人為的刻意感,多用于批評不真誠或過度修飾的表現。其核心在于“不自然”,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傳習錄》《老殘遊記》等文獻。
《矯強》是一個漢字詞語,指強調改正、糾正過分剛強或過分強硬的意思。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矢和強,共有12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詞彙,最早出現在《尚書·大傳》中。在秦代,矯強也有可以作為名副詞使用的用法。
矯強的繁體字是「糾強」。
矯強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即使用矢和強兩個部首組成。古代人們将此詞用作形容詞,用以修飾人的姿态、言談、行為等,表達對人過于強勢或剛強的态度的批評。
1. 他是一個矯強的人,一切都要按照他的方式來進行。
2. 她矯強地拒絕了所有的建議,隻堅持自己的主張。
1. 矯正:指對錯誤或不良行為進行糾正。
2. 矯健:形容身體強健、靈活。
3. 振奮矯健:形容人的精神威武。
近義詞:剛強、剛正
反義詞:柔弱、軟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