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冬季大閱,州裡之長立旟旗以為标志,象征勇猛、敏捷。建,樹立;旟,畫有鳥隼的旗。《周禮·春官·司常》:“及國之大閲,贊司馬頒旗物:王建大常,諸侯建旂,孤卿建旜,大夫、士建物,師都建旗,州裡建旟。”
(2).指大将出鎮。《晉書·良吏傳論》:“ 魯芝 等建旟剖竹,布政宣條,存樹威恩,沒留遺愛,鹹見知明主,流譽當年。” 唐 楊炯 《唐右将軍魏哲神道碑》:“每建旟推轂,三令五申,躬擐甲胄,親當矢石。” 清 汪彥博 《紀柳州楊太守勸民開墾荒地事》詩:“ 楊侯 才多抱偉略,建旟邊嶠新分符。”
“建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由“建”和“旟”兩部分組成,其含義與軍事、禮儀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建
指樹立、建立,源自甲骨文中的象形字,表示手持令旗或标志物進行規範管理。在旗幟相關的語境中,特指豎立旗幟(如《詩經·小雅·車攻》中“建旐設旄”)。
旟
古代畫有鳥隼(猛禽)圖案的軍旗,象征勇猛和敏捷。《周禮》記載,州裡級别的官員在冬季大閱時立此旗為标志,後來也泛指軍事将領的旗幟。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周禮》《晉書》等典籍,或查閱古代軍事禮儀相關研究。
建旟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建”和“旟”兩個字組成。
“建”字的部首是“乙”,包含9個筆畫;“旟”的部首是“方”,包含14個筆畫。
建旟作為一個詞語的來源并沒有詳細的記錄。它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來形容戰旗、軍旗等标志性的旗幟。
在繁體中文中,建旟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建旟的一種更常見的寫法是“建幢”。“幢”在古代常用來形容高聳的建築,如禮拜寺、宮殿等。因此,“建幢”一詞也常用來表示建造高大的建築物。
1. 他們在戰場上高舉着建旟,士氣高昂地沖向敵人。
2. 這座宏偉的建築是國家的驕傲,象征着國家的繁榮與力量。
建築、建造、建設、建立。
旗幟、軍旗、戰旗。
潰敗、失利、退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