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後加的評語或批示;閱讀并加以批改或批示。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論文下·文章圈點》:“《結隣集》 陳石莊 與 張天生 雲:古人之批閲,皆能與其書并傳。 宋 之 謝疊山 、 樓迂齋 ,近時之 唐荊川 、 茅鹿門 ,皆以著書之精神,而為批閲。其批閲,亦即其著書之一種也。” 清 采蘅子 《蟲鳴漫錄》卷二:“有黠士不禮於學師,屢戒飭之,佯作驚懼悅服狀,且呈文,請批閲……不意所呈皆禦製文。” 聞捷 《海燕》:“他正批閱什麼文件,看見我,立即迎上來和我握手。”
“批閲”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對文字材料進行審查、檢查并作出評價或批示,強調嚴謹細緻的審閱過程。現代多寫作“批閱”,其中“閲”是“閱”的繁體字。
詞義構成
應用範圍
最早見于清代文獻,如平步青《霞外攟屑》中提及“古人之批閲,皆能與其書并傳”,說明該詞在古代已用于描述精讀與評注結合的學術活動。
注:現代漢語中更常用簡體寫法“批閱”,但“批閲”在古籍或特定語境中仍會出現。
批閲(pī yuè)是一個漢語詞彙,既可用作動詞,也可用作名詞。作為動詞時,批閲指的是審查、評論、指導和修改文字、文件等;作為名詞時,批閲指的是進行審查、評論、指導和修改的行為。
批閲的拆分部首是手(扌)和門(門),分别屬于左手旁和右手旁。根據漢字的基本拆分規則,批閲的總筆畫數為11。具體拆分為:“扌”(3畫)+ “門”(8畫)= “批閲”(11畫)。
批閲是一個古老的漢字詞彙,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它在《說文解字》中首次記錄,該書是由東漢末年的許慎編纂的。在文化發展和演變過程中,批閲逐漸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文字工作和學術研究領域的術語。
批閲的繁體字形為“批閱”,在繁體中,批和閱的字形稍有變化,但發音和意思相同,指的是相同的行為。
根據古代漢字寫法,批閲的寫法略有不同。在古時候,批的上部分寫作“扌”,類似于“手”的形狀,下部分寫作“卑”,代表了貶低、否定的意思。而閲在古代寫法中,上部分是“門”,表示戶門的意思,下部分寫作“兌”,代表了相互交換、傳播的意思。
1. 她正在批閲一份重要的文件,以确保其準确性和合規性。
2. 這本書經曆了多次批閲和修改,最終成為了一部暢銷作品。
3. 領導要求對這份報告進行批閲和修訂,以提高其質量和可讀性。
批文、批示、批判、批評、批量、點評
審查、評論、指導、修改、校對
發布、公開、接受、接納、采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