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拜占庭帝國”(889頁)。
東羅馬帝國(Dōng Luómǎ Dìguó),又稱拜占庭帝國(Bàizhàn Tíng Dìguó),是漢語詞典及曆史學界對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後,以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為首都的東部帝國的通稱。其延續至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為止,存續逾千年。以下從曆史脈絡、政治文化特征及命名淵源三方面闡釋:
公元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遷都拜占庭(後改名君士坦丁堡),為東羅馬奠定基礎。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将帝國分予二子,東部政權正式獨立,繼承羅馬法統與行政體系(《歐洲中世紀史》,朱迪斯·本内特)。
曆經查士丁尼大帝時期的法典編纂與疆域擴張(6世紀)、馬其頓王朝的文化複興(9-11世紀),至十字軍東征後的衰落,最終亡于奧斯曼帝國(《拜占庭帝國史》,奧斯特洛格爾斯基)。
帝國以希臘語為官方語言,融合古希臘哲學、羅馬法律及基督教(東正教)信仰,形成獨特的拜占庭文明(《辭海》第七版)。
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穹頂結構、馬賽克鑲嵌畫及《查士丁尼法典》對歐洲法律體系影響深遠(《世界文明史》,威廉·麥克尼爾)。
《現代漢語詞典》釋“東”為方位詞,指“太陽升起的一邊”,引申為地理方位;“羅馬”音譯自“Roma”,特指古羅馬政權。合稱标示其承襲羅馬帝國東部疆域的法統地位。
16世紀德意志學者赫羅尼姆斯·沃爾夫為區分古典羅馬,以古城“拜占庭”(Byzantium)之名重命名該帝國,後成為學界通稱(《曆史研究術語詞典》)。
結語
東羅馬帝國作為羅馬文明的延續體,在政治制度、宗教藝術及法律領域深刻塑造了地中海世界與東歐曆史。其雙重命名體系反映了中西方史學界對同一實體的認知視角差異,漢語語境中二者皆具權威性。
參考來源:
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是羅馬帝國分裂後東部政權的延續,以下是其核心信息的綜合解釋:
一、基本定義與時間範圍
東羅馬帝國始于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以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為首都,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滅亡。中國史籍稱其為“大秦”或“拂林”。
二、曆史演變與疆域
三、政治與文化特征
四、滅亡與曆史影響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标志帝國終結。其滅亡促使大量希臘文獻流入西歐,間接推動文藝複興。同時,東正教與天主教的分裂加深,影響歐洲宗教格局。
五、名稱由來
“拜占庭帝國”得名于首都舊址拜占庭城,該名稱是近代學者的 retroactive 命名,古代自稱“羅馬帝國”。
如需更詳細年表或人物事件,可參考等來源。
卬頭闊步敖辟白首不渝保大本法澄浃叢箭待報大是大非東淨非議芬芬風發楓橋夜泊縫制祓殡腐毫高衲公諱共命衮命好問決疑紅絲石寰中疆壘交掎笳音桀驽衿肘蠲恤君主浪蕩燈雷嗔電怒連疆曆史唯物主義留駐履機乘變麻花邈視鳴律密索凝審乾象辇窮迫耆壽裘敝金盡少容勢如劈竹甩脫淑旗肆惡搜吟掏槽天柱同輿荼首土專家五朵金花誣執相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