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辦事才能。 漢 劉向 《列女傳·晉弓工妻》:“妻往説公,陳其幹材,列其勞苦,公遂釋之。”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七:“其( 朱沖 )子 勔 ,有幹材。” 郁雲 《魯迅與父親*********的友誼》:“父親稱他為‘具有實際幹材’的文學家,不是沒有理由的。”
(2).有辦事才能的人。 草明 《乘風破浪》第十一章:“你們倆都是國家的幹材。”
“幹材”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àn cái,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辦事才能
指處理事務的能力或才幹,常用于形容人具備高效解決問題的特質。例如:
漢劉向《列女傳·晉弓工妻》中提到:“妻往説公,陳其幹材,列其勞苦,公遂釋之。”
有辦事才能的人
引申為對具備出色能力者的贊譽,類似“幹才”。例如:
現代作家草明在《乘風破浪》中寫道:“你們倆都是國家的幹材。”
詞源與演變
“幹”指幹練、能幹,“材”指才能或能力。最初用于形容優質木材,後比喻人的才能。例如:
韓非子曾以“尺布之長”比喻才能出衆者,後演變為對人的贊譽。
使用場景
多用于正式或文學語境,既可描述個人能力(如“實幹的幹材”),也可直接指代能人(如“選拔幹材”)。
例如:
郁雲評價魯迅為“具有實際幹材的文學家”。
需注意與“幹木材”的物理含義區分(如提到的含水率等),後者屬于材料學範疇,與本文詞義無關。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用例或現代延伸,可參考《列女傳》《雲麓漫鈔》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