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不按事理而妄行。《韓非子·解老》“所謂‘處其實不處其華’者,必緣理,不徑絶也。” 王先慎 集解:“徑絶,即妄意度也。” 陳奇猷 集釋:“徑絶,不按理而行之謂。”
(2).直接度過。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象數二》:“其跡如循柳葉,兩末鋭,中間往還之道,相去甚遠。故兩末星行,成度稍遲,以其斜行故也;中間成度稍速,以其徑絶故也。”
“徑絕”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不循常理而妄行
出自《韓非子·解老》:“必緣理,不徑絶也”,指不按邏輯或常規行事,帶有主觀臆斷的意味。王先慎注解為“妄意度也”,陳奇猷進一步解釋為“不按理而行”。
直接度過或斷絕
在《夢溪筆談·象數二》中,沈括用“徑絕”描述天體運行的直接軌迹:“中間成度稍速,以其徑絕故也”,引申為直接切斷聯繫或路徑。
當“徑絕”作為成語時,強調徹底中斷關系,如查字典網所述:“徑直斷絕聯繫,完全中斷交往”,常見于形容人際或事物聯繫的終止。例如《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用“徑絕而不通”表達戰略上的斷絕往來。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用例(如《夢溪筆談》的天文分析),可參考、8的典籍原文。
《徑絕》是一個漢字詞語,用來形容道路或途徑被切斷或斷絕。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來形容某種關系或聯繫的中斷。
《徑絕》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辵部),右邊是“列”(歹部)。
《徑絕》共有13畫。
《徑絕》的簡化字形是“徑”,字形來源于古代的“者”字,意為道路,表示人的行走之路。而繁體字形為“徑”,保留了更多傳統的字形特點。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許多變體,但在基本結構上,仍可以辨認出現代漢字的形狀。古時候《徑絕》的寫法大緻與現代相同,整體結構保持了一緻。
1. 他們之間的友誼在時間的推移下漸漸地徑絕了。
2. 這條道路被山崩地裂,完全徑絕了。
1. 分徑:指分别選擇不同的道路或方向。
2. 閉徑:指封閉或關閉道路。
3. 坎坷不平的道路。
中斷、切斷、中繼、絕路
通暢、連通、互通、道路暢通無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