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朔晦的意思、朔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朔晦的解釋

朔日和晦日。舊曆每月初一日和最末一日。《漢書·李尋傳》:“朔晦正終始,弦為繩墨,望成君德,春夏南,秋冬北。” 晉 杜預 《春秋長曆論》:“始失於毫毛,而尚未可覺,積而成多,以失弦望朔晦,則不得不改憲而從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朔晦”是漢語中與農曆日期相關的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定義

“朔”指農曆每月初一,此時月亮處于太陽和地球之間,呈現不可見狀态;“晦”指農曆每月最後一天,即月末()。兩者合稱時,泛指月初與月末的日期,如《漢書·李尋傳》記載:“朔晦正終始,弦為繩墨,望成君德。”

二、延伸含義

  1. 時間循環象征:古人通過朔晦标記月份周期,如晉代杜預在曆法論述中提到,朔晦與弦望(上弦月、滿月、下弦月)共同構成時間計量體系()。
  2. 文學比喻:部分資料(如)提到“朔晦”可引申為“光明漸暗”或“思緒混沌”,但此用法較少見于權威古籍,可能為現代引申義。

三、相關典故

《莊子·逍遙遊》中以“朝菌不知晦朔”比喻生命短暫,強調時間認知的局限性()。


注:若需進一步了解曆法細節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漢書》《後漢書》及《春秋長曆論》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什麼意思

《朔晦》是一個漢字詞語,其中“朔”是指農曆每月初一的日子,也可指“北方”、“北辰”等意思;“晦”則指每月的第15天,即農曆月中的陰天。因此,《朔晦》可表示陰晦的日子,也有時用來形容黑暗、昏暗、朦胧等意境。

拆分部首和筆畫

《朔晦》的部首是“日”,筆畫數為6。

來源

《朔晦》一詞的來源較為深遠,最早見于唐代詩人杜牧的《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之一:“壯士發沖冠,昆侖降神劍。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其中,“天階夜色涼如水”一句便用到了“朔晦”的意象。

繁體

《朔晦》的繁體字為“朔慤”。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字形可能會稍有不同。關于《朔晦》一詞的古代寫法有很多種,如“朔慤”、“朔蒺”、“朔晿”等。這是因為漢字在演變過程中,會有一些簡化、變形或異體的情況。

例句

1. 這個小鎮總是籠罩在一片朔晦之中,給人一種幽暗壓抑的感覺。

2. 她的心情如同朔晦的天空,無法驅散的憂郁讓她感到沉重。

3. 他的人生遭遇如同朔晦的黑夜,但他始終堅持相信黎明即将到來。

組詞

朔月、朔風、晦暗、晦澀、晦氣

近義詞

昏暗、陰雨、陰霾、朦胧

反義詞

明亮、晴朗、光明、明澈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