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嚚的意思、頑嚚的詳細解釋
頑嚚的解釋
亦作“ 頑嚣 ”。1.愚妄奸詐。語出《書·堯典》:“ 瞽 子,父頑,母嚚, 象 傲。”《左傳·文公十八年》:“昔 帝鴻氏 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德,丑類惡物,頑嚚不友,是與比周。” 陸德明 釋文:“心不則德義之經為頑,口不道忠信之言為嚚。” 前蜀 貫休 《古意》詩之七:“一種為頑嚚,得作翻經石。” 明 黃绾 《明道編》卷四:“彼頑嚣大猾又有所規於其間,力為回護。” 郭沫若 《落葉·第十信》:“他的女兒在一家酒店裡做賣笑生涯,弄得些錢來隻拿去供養她醉漢的父親,頑嚚的繼母和異母的弟妹。”
(2).指 舜 的父母。 唐 元稹 《代曲江老人百韻》:“姦心興桀黠,兇丑比頑嚚。”
(3).泛指愚妄而奸詐的人。
詞語分解
- 頑的解釋 頑 (頑) á 愚鈍:愚頑。冥頑不靈(愚昧頑鈍不靈活)。 不容易變化或動搖:頑固。頑強。頑敵。頑症。刁頑。負隅頑抗。 淘氣,胡鬧:頑皮。頑童。 同“玩”①②。 筆畫數:; 部首:頁; 筆順編號:
- 嚚的解釋 嚚 í 愚蠢而頑固:嚚頑。嚚猾(貌似愚悍實則狡猾的人)。 奸詐:嚚訟。 有聲而不能成語:嚚喑(喑啞)。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頑嚚”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án yín,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
基本釋義
指“愚妄奸詐”,常形容人頑固且言語不實的行為。該詞源自《尚書·堯典》中記載舜的家庭:“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其中“頑”指頑固不化,“嚚”指口不道忠信之言。
-
曆史典故
特指舜的父母(瞽叟與繼母)。據記載,舜的父親性格頑固,繼母言辭奸詐,兩人曾多次加害舜,但舜仍以孝行感化他們。此典故成為古代“孝道”的典型例證。
-
引申含義
後世也泛指愚昧奸詐之人,如唐代柳宗元在《平淮夷雅》中用“頑嚚”批判叛亂者的品性,體現道德批判色彩。
-
漢字結構
- 頑:本義為頑固、愚鈍,如“頑石”;
- 嚚:意為奸詐、口出惡言,如《左傳》中“口不道忠信之言為嚚”。
提示: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于文言或曆史語境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尚書》《史記·五帝本紀》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頑嚚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倔強、頑固、執拗等性格或行為特點。
拆分部首和筆畫:
頑嚚的拆分部首為頑字的“頁”部和嚚字的“口”部。兩個字的總筆畫數分别為18畫和22畫。
來源:
頑嚚這個詞語最早見于《詩經·衛風·黍離》:“田畯之負筐,頑嚚且不行。”引申為頑固、執拗的意思。
繁體:
頑嚚的繁體字為頑固,與簡體字的意思相同,形容性格或行為固執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頑嚚并沒有具體的字形,隻有其部首的字形。頑字的古代寫法中,“頁”部字形變體繁多,嚚字的古代寫法中,“口”部字形也有不同的變體。
例句:
他對于自己的觀點非常頑嚚,不願意聽取别人的建議。
這個孩子的性格很頑嚚,做事情總是固執地堅持自己的想法。
組詞:
頑嚚可以和其他詞語搭配形成一些組詞,如:頑嚚不化(形容極度執拗不順從)、頑嚚不馴(形容人固執不改)、好頑嚚(形容有堅持己見和固執性格的人)等。
近義詞:
執拗、固執、倔強、頑固等都是與頑嚚相近義的詞語,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倔強、頑固的特點。
反義詞:
順從、柔順、聽話等是與頑嚚相反義的詞語,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順從、柔順的特點。
總結:
頑嚚是一個形容人或事物性格或行為特點的詞語,意味着倔強、固執、執拗等。這個詞語的拆分部首為頑和嚚,總筆畫數為40畫。頑嚚最早見于《詩經·衛風·黍離》,後來引申為固執頑固的意思。其繁體字為頑固,而古代的字形則有所不同。頑嚚可以與其他詞語搭配形成一些組詞,同時也有近義詞和反義詞存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