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班县丞的意思、三班县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班县丞的解释

清 代一种可以优先补缺的县丞班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回:“听説此刻单是一个三班县丞,捐起来,最便宜也要三百多两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班县丞

“三班县丞”是清代地方行政体系中一个特定的官职称谓,需从“三班”与“县丞”两部分解析:

  1. 县丞

    县丞为知县的佐贰官(副职),秩正八品,隶属地方州县衙门。其职能包括协助知县处理刑名、钱粮、户籍等事务,在知县出缺时可暂代职权。清代县丞的职责以文书、粮马、征税为主,具体权责因地域而异。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版)第7卷,第102页;《清史稿·职官志三》。

  2. 三班

    “三班”指州县衙门中三类差役的统称:

    • 皂班:负责仪仗护卫、刑讯行杖;
    • 壮班:担当护卫、催征赋税;
    • 快班:分步快、马快,专司缉捕、传唤。

      三班差役由州县官直接统辖,承担基层治安与行政执行职能。来源:《清代地方政府》瞿同祖著(中华书局,2003年),ISBN 9787101040135。

  3. 三班县丞的特殊性

    清代部分州县因事务繁剧,增设分管专项事务的县丞。其中“三班县丞”特指专职统辖或协调三班差役的县丞,多见于治安压力较大的区域。其职责侧重差役调度、缉盗维稳,与普通县丞的文书、赋税职能有所区分。此职多为临时性设置,未纳入全国统一官制。来源:《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北京出版社,1994年),第68页;《清会典事例·吏部·官制》。

小结

“三班县丞”是清代对分管三班差役的县丞的俗称,本质仍属县丞官职,但因职能聚焦于基层差役管理而区别于常规县丞,反映了清代地方行政中因需设职的灵活性。

网络扩展解释

三班县丞是清代官职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类别,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1. 基本定义
    三班县丞指清代通过捐纳制度获得的县丞职位,属于可以优先补缺的班次。县丞为知县副职,正八品,负责协助处理县内政务,而“三班”则代表其在候补官员中的优先级较高。

  2. 运作机制
    清代官员选拔除科举外,还允许通过捐纳(即花钱购买)获得官职资格。三班县丞即属于此类捐官,但与其他捐官相比,其补缺顺序更靠前。例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提到,捐一个三班县丞需至少三百两白银,反映了当时捐官的市场价格。

  3. 历史背景
    这一制度暴露了清代官僚体系的弊端。通过捐纳获得官职者往往缺乏实际能力,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和腐败滋生。三班县丞的“优先补缺”特性,侧面反映了候补官员积压严重的现象。

三班县丞是捐纳制度下的特殊候补官职,兼具历史制度特点与社会问题缩影。若需进一步了解清代官职体系,可参考《清史稿》或相关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暗箭中人百请比丘尼差跌诚节赤虬词家打破砂锅隄塘东牀之选短平快端序返己格纳歌头谷歌贵素过得硬鼓腾腾诂训贺寿火轮神舟假话讥谗兢慙经济技术开发区惊人卷刃居心险恶烂子崚黎女六榷务镂人胪断露筋女緑毛仙卖货冥鉴民族团结秘仪袍笏登场匏甖起派跂石取贷塞上秋三贞山崦奢佚石亭朔月丝瓜络私宅梭福贪乐踢竖瞳睛万元户相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