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易》中《彖傳》與《繫辭》的并稱。 唐 杜甫 《宿鑿石浦》詩:“斯文憂患餘,聖哲垂《彖》《繫》。” 仇兆鳌 注:“彖謂卦辭,繫謂《繫辭傳》。” 明 方孝孺 《勉學詩》之七:“《家》《睽》在婦德,《彖》《繫》有遺音。” 清 顧炎武 《谒夫子廟》詩:“道統三王大,功超二帝優。斯文垂《彖》《繫》,吾志在《春秋》。”
“彖系”是《周易》中的術語,指《彖傳》與《系辭》的合稱,二者均為《易傳》(即“十翼”)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解釋如下:
彖(tuàn)
即《彖傳》,用于解釋《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名、卦辭及卦義。其内容通過分析卦象、爻位等,闡明各卦的核心思想。例如,《乾·彖》通過“大哉乾元,萬物資始”等語句,诠釋“乾卦”象征天道的剛健不息。
系(xì)
指《系辭》,分為上下兩篇,是《易傳》中哲學性最強的部分。它總論《周易》原理,探讨陰陽變化、乾坤之道,并包含“一陰一陽之謂道”“形而上者謂之道”等經典命題,對後世易學影響深遠。
合稱意義
“彖系”并提時,通常代指《周易》的注解體系,體現古人通過傳文闡釋經文的核心方法。其中《彖傳》側重卦象解析,而《系辭》側重整體哲學構建,二者共同構成理解《周易》的重要依據。
補充說明:
“彖”字本義與卦辭相關,其五行屬火(),但在現代語境中,“彖系”一詞主要用于易學研究領域,普通文本中較少出現。
《彖系》指的是中國古代象征事物含義的蔔辭或者象征符號。它是周代甲骨文中常見的一種文體,用于解釋蔔辭的含義和象征的意義。
根據《康熙字典》,《彖系》的拆分部首是“彐”(jì),它在《康熙字典》中是以“彐+5”的筆畫來編碼。其中,“彐”是象形字,表示動物頭部的形狀,即“彡”字的變體。
《彖系》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彖傳》中,作者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蔔筮家孔子。他将卦辭中的象征意義總結歸納,形成了這個詞彙。
繁體字“彖系”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很大差異。然而,《彖系》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的寫法基本相同,都是以“彐+系”的形式來表現。
1. 《易經》中的蔔辭及其解釋就是彖系的典型例子。
2. 孔子對《彖系》的研究貢獻了很多。
以《彖系》為首的組詞有:彖辭、彖義、彖傳等。
與《彖系》意思相近的詞彙有:蔔辭、象征、符號等。
與《彖系》意思相反的詞彙有:字面意義、直觀解讀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