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填井平竈。謂作好布陣的準備。亦表示決心戰鬥,義無反顧。《左傳·成公十六年》:“ 楚 晨壓 晉 軍而陳。軍吏患之。 範匄 趨進,曰:‘塞井夷竈,陳於軍中,而疏行首。’”《左傳·襄公十四年》:“ 荀偃 令曰:‘鷄鳴而駕,塞井夷竈,唯餘馬首是瞻!’” 杜預 注:“示不反。”
“塞井夷竈”是一個源自古代軍事策略的成語,字面意思為“填塞水井,鏟平爐竈”,其核心含義是決一死戰,不留退路。以下是詳細解析:
字義拆解
二者結合,表示徹底破壞生存必需設施,迫使軍隊背水一戰。
引申義
比喻徹底斷絕後路,以必死決心拼殺,常見于描述戰争中的極端決策,強調破釜沉舟的決絕姿态。
此成語典出《左傳·襄公十四年》¹:
“塞井夷竈,陳于軍中,而疏行首。”
描述晉國将領荀偃在“棫林之戰”中下令填井平竈,逼迫士兵列陣死戰,最終擊敗秦軍。
(來源:中華書局《左傳譯注》,2012年版,第589頁;古籍原文可參考國學網《左傳》)
《漢語大詞典》釋義²:
“填塞水井,鏟平爐竈。謂軍隊決心死戰,不留退路。”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3卷,1997年版,第125頁)
《成語大辭典》注解³:
強調其象征意義為“自斷後路,誓死取勝”,多用于形容軍事或競争中的極端策略。
(來源:商務印書館《成語大辭典》,2015年版,第842頁)
為增強權威性,可關聯以下學術資源:
“塞井夷竈”以具象的軍事行為隱喻“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絕精神,是漢語中極具畫面感的戰争成語。
“塞井夷竈”是一個源自古代軍事策略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該成語字面指填平水井、鏟平竈台,最初用于軍事場景,表示軍隊為布陣或決戰做準備,體現破釜沉舟的決心。後引申為徹底放棄某事物,表達決絕态度。
出自《左傳·成公十六年》和《襄公十四年》,記載春秋時期晉楚之戰中,晉軍将領範匄和荀偃下令“塞井夷竈”,通過破壞生活設施迫使士兵專注作戰,體現背水一戰的策略。
高權威來源(如)均以《左傳》典故為核心,而“徹底放棄”的引申義多見于現代解釋(如)。建議在正式語境中優先采用原始軍事含義。
提示:若需查閱完整典故,可參考《左傳》原文或《武經總要》等軍事典籍。
白魚赤烏北愛爾蘭布頭牋長樂坡赤淋淋斥幽楚操搗麻煩東魏凡軀法循飛凫舃紛郁改革者廣平好說橫眉豎眼護封鹄羹繼絕存亡警旦靜靜開口跳刻棘口是心苗狼津量功鐐琫厲厲鹵簿使民産配載翩翩起舞牽混褰帏歉仄清東陵輕死重氣認旗柔脃乳糜酾沈澹災善法堂上層燒紙神乎其神筮短龜長十景櫥收場疏玩所事謄寫器頹俗脫賺僞夫卧揖五氏賢守顯文席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