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飛凫舃的意思、飛凫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飛凫舃的解釋

指會飛的仙鞋。典出《後漢書·方術傳上·王喬》:“ 王喬 者, 河東 人也。 顯宗 世,為 葉 令。 喬 有神術,每月朔望,常自縣詣臺朝。帝怪其來數,而不見車騎,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臨至,輒有雙鳧從東南飛來。於是候鳧至,舉羅張之,但得一隻舃焉。乃詔尚方診視,則四年中所賜尚書官屬履也。” 南朝 梁 沉約 《和謝宣城》:“ 王喬 飛鳧舃, 東方 金馬門 。”後亦借指官員。 唐 盧照鄰 《于時春也慨然有江湖之思寄此贈柳九隴》詩:“寄言飛鳧舃,歲晏共聯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飛凫舃(fēi fú xì)是源自中國古代神話典故的複合詞,具有三重文化内涵:


一、本義與典故來源

指東漢縣令王喬所用的神奇鞋子。據《後漢書·方術列傳》載,王喬每月朔日從葉縣赴京朝見,漢明帝發現其車駕未至卻有雙凫(野鴨)飛來,網捕後竟為其所穿舃(鞋)。此典凸顯道教仙術色彩,後世以“飛凫舃”喻指縣令的官職或仙履。

文獻依據:

《後漢書·卷八十二上》:“喬有神術,每月朔望,常自縣詣台朝。帝怪其來數,而不見車騎,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臨至,辄有雙凫從東南飛來。于是候凫至,舉羅張之,但得一雙舄焉。” 查看《後漢書》原文(國學大師網)


二、引申為地方官吏代稱

唐宋詩詞中常以“飛凫舃”借指縣令或地方官員。如蘇轼《次韻陳海州書懷》雲:“酒醒卻憶兒童事,長恨雙凫去莫攀”,即以“雙凫”暗喻友人曾任縣令的經曆。

語用實例:

唐代駱賓王《餞鄭安陽入蜀》:“惟有雙凫舄,飛去複飛來。” (《全唐詩》卷七十八)


三、道教文化中的升仙象征

在道教文獻中,“飛凫舃”被賦予羽化登仙的意象。如《雲笈七籤》載仙人王喬“蹑凫舃而沖霄”,成為道教修煉者超脫塵世的符號。

宗教意涵:

《太平禦覽·卷六九八》引《列仙傳》:“王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風凰鳴,遊伊洛間,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山。三十年後,見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時,果乘白鶴駐山頭,舉手謝時人而去。” 道教學術網相關考釋


“飛凫舃”融合曆史典故、職官文化及道教哲學,既特指王喬的神異鞋履,亦衍生為地方官吏的雅稱,并升華為道教飛升的意象符號,體現了漢語詞彙的多維文化承載。

網絡擴展解釋

“飛凫舃”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語,其含義和典故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1.基本詞義

“飛凫舃”字面意為“會飛的仙鞋”,其中“凫”指野鴨,“舃”為古代一種鞋履(拼音:fēi fú xì)。後引申為對官員的代稱,尤其與具有神異能力或快速行動的人物相關。

2.典故來源

出自《後漢書·方術傳·王喬》:東漢時期,葉縣縣令王喬每月初一、十五赴京朝見,卻不見車馬蹤迹。皇帝暗中調查,發現他每次到來時,總有雙凫(野鴨)從東南飛來。張網捕捉後,僅得一隻鞋,竟是皇帝賜予官員的履鞋。由此,“飛凫舃”被用來形容王喬的神異行迹。

3.文學引用與引申義

南朝梁沈約在《和謝宣城》中寫道:“王喬飛凫舃,東方金馬門”,将“飛凫舃”與官員身份關聯,賦予其借指官員或超凡之人的含義。

4.現代用法

現多用于形容速度極快的事物(如飛機、火箭),或比喻行動迅捷的人。其結構由“飛”“凫”“舃”三字組成,結合了飛行與躍動的意象,簡潔而富有畫面感。

提示:若需更多文獻例證或詳細出處,可參考《後漢書》及南朝詩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白炭本支百世蠶蔟側言長是池幹鉏煙毳冕打擔丹頭淡冶倒牀焚膏繼晷風飡水宿刮喇喇灌精兒故冢函首虎口餘生護書胡鱅驕約酒半九鐘刻害曠奇棱睜神聯拳陸皮牦旄闵勉南音三籁惄惄葩髿平陷屁塞凄黯牽着鼻子走棋高一着縛手縛腳輕藐清幽穹峻求賢下士戎轸生計學失魂喪魄十眉食少事煩熟字搜尋湯器田部吏田方添房推想凸凸土溫吳語攜男挈女喜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