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urn paper as sacrificial offerings]∶焚燒紙錢等
(2) [paper money]∶印出或刻出錢形的紙,祭死者時焚燒
(1).亦作“ 燒紙錢 ”。焚化紙錢等以敬鬼神。 宋 俞文豹 《吹劍錄》:“ 唐 王璵 傳:‘ 漢 以來,喪葬皆瘞錢。後世俚俗稍以紙代錢為鬼事。’……此燒紙、抛珓、焚屍、挽歌之始也。” 宋 楊萬裡 《雨作抵暮複晴》詩之二:“南商北賈俱星散,古廟無人燒紙錢。”《三國演義》第四九回:“ 瑜 令捉至 江 邊皂纛旗下,奠酒燒紙,一刀斬了 蔡和 。”《儒林外史》第二八回:“今日是大太爺頭七,小的送這三牲紙馬到墳上燒紙去。” 巴金 《家》二九:“你給 鳴鳳 燒紙的時候,請你也給我燒一點。就當作我是個死了的人。” 巴金 《家》二九:“他默默地看着她燒紙錢,并不眨眼睛。”
(2).指供人焚化以敬鬼神的紙錢。《水浒傳》第十五回:“次日天曉,去後堂前面列了金錢、紙馬、香花、燈燭,擺了夜來煮的豬羊、燒紙……六人都説誓了,燒化紙錢。” 老舍 《四世同堂》四九:“老人教 孫七 點上香燭,焚化燒紙,他自己給 小崔 穿上衣褲。”
(3).引火用的紙卷。 王統照 《生與死的一行列》:“﹝ 剛二 ﹞便從腰裡掏出一卷粗裝燒紙,借了老祖父煙鬥的馀火燃起來。”
“燒紙”是中國傳統祭祀習俗中的重要儀式,其含義和演變可從以下五方面綜合解析:
燒紙指焚燒印有貨币圖案的紙張(如冥币)或紙制生活用品(如房屋、衣物),用于祭奠逝者或祈求鬼神消災。其核心目的是通過焚燒将物資“傳遞”到亡靈世界,表達對逝者的關懷或驅除病邪。
根據場景不同,燒紙分為多種形式:
(注:如需了解具體操作禁忌或地域差異,可參考、2、10的原始内容。)
燒紙的意思:
燒紙是指将紙張放在火上燃燒,通常用于祭祀、紀念逝去的親人或神祗等各種宗教、傳統文化活動中。通過燒紙,人們向已故的親人或神靈表達敬意和祈禱。
拆分部首和筆畫:
燒紙的拆分部首是火(huǒ)和紙(zhǐ),其中火部的拆分部首是灬(huǒ),紙部的拆分部首是纟(sī )。
燒紙的筆畫數為13畫。
來源及繁體:
《燒紙》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活動以及宗教儀式。在中國古代,人們相信燒紙可以将祈禱與願望傳達給天神或已故的親人。而在傳統文化中,紙張被視為人類與神靈之間的橋梁,通過燒紙,人們可以與神靈進行溝通。
繁體字中,燒紙的寫法為「燒紙」。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據史書記載,古時候燒紙的寫法有些不同于現代漢字,用法灬表示火,用馬表示紙。所以,燒紙的古代漢字寫法可以是「火馬」。
例句:
1. 祭祀活動中,人們燒紙來祭拜祖先。
2. 在清明節,很多人會到墳墓前燒紙祭奠親人。
相關詞彙:
組詞:燒紙錢、燒紙香、燒紙符
近義詞:焚紙、燃紙
反義詞:扔掉、保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