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填井平灶。谓作好布阵的准备。亦表示决心战斗,义无反顾。《左传·成公十六年》:“ 楚 晨压 晋 军而陈。军吏患之。 范匄 趋进,曰:‘塞井夷灶,陈於军中,而疏行首。’”《左传·襄公十四年》:“ 荀偃 令曰:‘鷄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杜预 注:“示不反。”
“塞井夷灶”是一个源自古代军事策略的成语,字面意思为“填塞水井,铲平炉灶”,其核心含义是决一死战,不留退路。以下是详细解析:
字义拆解
二者结合,表示彻底破坏生存必需设施,迫使军队背水一战。
引申义
比喻彻底断绝后路,以必死决心拼杀,常见于描述战争中的极端决策,强调破釜沉舟的决绝姿态。
此成语典出《左传·襄公十四年》¹:
“塞井夷灶,陈于军中,而疏行首。”
描述晋国将领荀偃在“棫林之战”中下令填井平灶,逼迫士兵列阵死战,最终击败秦军。
(来源:中华书局《左传译注》,2012年版,第589页;古籍原文可参考国学网《左传》)
《汉语大词典》释义²:
“填塞水井,铲平炉灶。谓军队决心死战,不留退路。”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3卷,1997年版,第125页)
《成语大辞典》注解³:
强调其象征意义为“自断后路,誓死取胜”,多用于形容军事或竞争中的极端策略。
(来源:商务印书馆《成语大辞典》,2015年版,第842页)
为增强权威性,可关联以下学术资源:
“塞井夷灶”以具象的军事行为隐喻“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绝精神,是汉语中极具画面感的战争成语。
“塞井夷灶”是一个源自古代军事策略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该成语字面指填平水井、铲平灶台,最初用于军事场景,表示军队为布阵或决战做准备,体现破釜沉舟的决心。后引申为彻底放弃某事物,表达决绝态度。
出自《左传·成公十六年》和《襄公十四年》,记载春秋时期晋楚之战中,晋军将领范匄和荀偃下令“塞井夷灶”,通过破坏生活设施迫使士兵专注作战,体现背水一战的策略。
高权威来源(如)均以《左传》典故为核心,而“彻底放弃”的引申义多见于现代解释(如)。建议在正式语境中优先采用原始军事含义。
提示:若需查阅完整典故,可参考《左传》原文或《武经总要》等军事典籍。
白话戏薄嬷鞭杀不戴柴关唱游朝考辞穷聪记大辣酥道德哲学典贲地主之谊钝化恶衣恶缘恶业番用風媧黼纯负水耕莘鬲山贯周贵踊海洋潮汐含蕴河汊挥羽健勇矫拂教研组假戏真唱进图寄寓举陈掠草梁鸯联续礼籍你儜盘错跑船烹炼襁褓穷丁蝤蛴全牲熔接三亲六眷山喧生户绳愆纠缪蚀耗树蕙听风就是雨挺正托孤寄命亡魂丧胆闲愁万种衔荷